《大陸人看台灣》食住玩行看台北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两岸交流小故事 |
2011/12/15 | 龔佶/上海
台灣對很多大陸人來說一直是個充滿好奇的地方,所以當上海有幸成為第一批開放台灣自由行的城市後,我就開始了旅行計畫,終於順利在辛亥百年年末走入台北,來了個零距離接觸。
現在要說到台灣,最大的特色當然就是夜市小吃。逛了台北幾個比較有名的夜市,發現夜市很多,似乎都有各自主打的美食,比如:華西街夜市以蛇湯和海鮮小炒為主;饒河街夜市比較狹窄,雨天去不方便,小吃的招牌是藥燉排骨;士林夜市大腸包小腸和大雞排;雙城美食街在晴光市場邊,各式小吃蠻全的,感覺在地人去比較多,市場裡有家賣紅豆沙的生意十分紅火;師大夜市可能因為多是學生的緣故,小吃都是很容易飽的那種,像鐵板牛排、甜不辣、割包和現燙滷味,對小胃口的人來說一攤就飽了;淡水老街因為靠海,魚丸和花枝當仁不讓就是主角了。
台灣的小吃包容性很強,其中的幾個關鍵詞就是:牛肉、麵食、水果和海鮮。個人建議在台北的話,牛肉麵是一定要來碗,而最不能錯過的當屬各種水果!
台北的住宿不算便宜,但一般經濟型的商務旅店也很不錯了,乾淨整齊,一次性洗漱用品很齊全,牙刷的質量也不錯。不過房間好像以大床房居多,如不是情侶或愛人(夫妻)的話,要睡兩個人似乎還是有點擠。和大陸相比,優點是旅店裡沒有那種門縫裡塞小廣告,房間裡電話騷擾的現象發生。
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點就是,在台北大部分地方都沒有門票,在我們 6天的行程中,只有故宮和101觀光層是需要買票參觀,其餘都是免費開放,台北的行天宮,連拜拜的香火都是免費提供的,相比大陸到處都要收費且票價不菲的情況,台北簡直就是都市背包客的天堂,是個蠻適合一個人背著相機隨處遊走的地方。
台灣在建築、飲食和生活習慣上都留下了很深的日本烙印。街頭上有些日據時代的建築,現為政府機構或是博物館等,其中最特別的應該就是現在的總統府。這些建築很多是免費開放可以進去參觀的,也包括總統府,平時遊客只能在總統府一樓參觀,而每月第一個星期的星期六,總統府是可以全開放參觀的。
台北的捷運很發達,也很便捷,熱門景點大多能直接到達。街頭的出租車(計程車)很多,很方便,而且台北範圍不算很大,一般200 元左右新台幣都能到。有時候覺得在出租車上和司機聊聊當地的人文也是件不錯的事情。
台北感覺很安靜,台北人說話大多是輕聲輕語的,在公共場所大聲說話會被周圍人鄙視。街頭聲音的主要來源是機車的轟鳴聲,而汽車因極少按喇叭所以反倒是安靜,哪怕是在狹窄的小巷如你走在汽車的前面,它也是會靜靜跟在你後面而不會用喇叭或喊叫來催你讓行。
在台北街頭,垃圾箱不像上海那樣隨處可見,逛夜市很頭疼的事情就是因為垃圾桶比較少,小吃吃完後的紙袋竹籤餐巾紙等不是隨處可丟,所以後來也習慣帶著垃圾袋逛夜市。不過很多小店家把垃圾桶放在櫃檯內,如看你拿著垃圾雜物會主動問你需不需要扔。聽說台北一直提倡垃圾分類,我想這也是原因之一吧。
和大陸很多發達城市相比,台北的城市建設稍顯落後,但是這座城市所散發出來的內涵,可能正是我們一直在努力追求的。
逛台北,一次絕對不夠!
更多兩岸相關訊息請見http://www.want-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