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在大陸》 北京精神應是一種期待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两岸交流小故事 |
2011/11/09 | 劉奕伶/台北市.北京大學博士生
11月2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所謂的「北京精神」,內容是「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看似八股簡單的8個字,卻讓我感觸良多。
新出爐的「北京精神」,雖然是經由290多萬民眾票選出代表北京的術語,但我卻認為,這8個字與其說是代表北京,不如說是北京市民「對北京的期待」可能更合適。尤其是「厚德」,讓我這個異鄉人深感:這應該是來北京後最大的感觸吧。
毫無疑問,北京是一個偉大且深具文化的城市。多少皇朝建都於此,多少重要的歷史事件發生於此。來一趟北京,等於是親身體會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豐富精采。而座落其中的北京大學,更是大陸精英的集散地。
對於台灣來的新生,北大安排與大陸同學同住,立意是希望藉此能讓台灣同學早日融入大陸生活。的確,有了大陸同學的幫忙,讓我在面對開學一大串多到令人無法喘氣的新生訓練,與許多「中國特色」的活動中感到許多暖意。另外,也得以近距離了解對岸學子在不同生活環境中,培養出不同於台灣的思想與習慣。
比較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岸同學的用功與積極。在學術領域,我十分佩服大陸同學。不過,在道德領域裡,我恐怕只能嘆氣。
赴京讀書前,曾聽聞所謂大陸人「精神文明」不及台灣的事情,也曾在旅遊景區多次見識到這問題,但總覺得北京大學是精英的集中地,應該不能相提並論。
但是在新生訓練時,我就已經感受到部分北大同學「學術」能力不等於「道德」能力。在圖書館使用的講座中,坐在我旁邊滿身菸酒味的男同學從頭到尾都在抖動椅子,雖然我曾請他不要這樣,但是僅安靜數秒,椅子還是從頭抖到尾。更令人訝異的是,離開講座教室時,竟然看到他與同伴手裡拿著美工刀及那已被挖洞的圖書館簡介。此外,講座時,老師提到北大圖書館的亂象。重點是希望同學們不要在圖書館閱覽區吃東西、亂丟果核,以及拿刀子挖書。印證了坐在隔壁的那群男同學的行為。我不禁覺得,來北大真是大開眼界了!
之後,我對北大同學們的負面印象又多了點。因為我發現,同學們口才便給,除了課堂上表達意見時的口若懸河,在違反中國傳統美德的行為上,尤其是說謊、欺騙、插隊、爭取利己措施等等,不少北大學生也是利用其擅長言語的特性進行不當行為,而且就算被發現也是大言不慚,完全就是內化成自然,令人咋舌。
對比這幾天才公布的「北京精神」,其中的「厚德」新聞報導是這樣說的,「厚德是中華文化的精神之魂,也凝練在北京人的精神品格之中」,當然,不排除上述道德有瑕疵的同學都不是北京生長者,但是,他們還是生活在北京的大陸人啊。
不諱言,我對北京選出「厚德」作為城市表述感到訝異。但是若解釋為對城市的期待,我則十分認可。因為對首都來說,恢復中華文化中重德的精神十分重要,並具有象徵意義。中國崛起已經是世界上公推的事實,但是在經濟等物質文明大幅提升的同時,大陸的精神文明卻明顯沒有同步提升。從兩個多月的北京大學生活中,我已經深切感受到這種無奈。但還是深深期盼,不僅北京,整個大陸都能更認真看待「厚德」,這個曾讓中國文明大放異彩的中華文化精神靈魂。
更多兩岸相關訊息請見http://www.want-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