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兩岸和平協議》倡和平協議是戰略洞燭機先

标签:
杂谈 |
分类: 名家 |
2011/10/26 | 傅應川
馬總統在大選進入最後階段的敏感時期,突然拋出洽簽「兩岸和平協議」,不但使大陸感到意外,綠營錯愕,亦使美國智庫的涉台學者為之震驚。馬總統的議題,是難有的大戰略格局,不但影響選情、兩岸關係,亦影響到西太平洋地緣政治情勢的發展,牽動未來美中台三方關係。
議題雖然令人意外,但並非沒有脈絡可循。去年6月馬總統接受專訪時即稱:「不排除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繼之又說「希望往後兩岸人民永遠不要再兵戎相見」;今年8月表示:「過去3年的努力,使得兩岸出現和平曙光。」上述談話,足以表示其堅定地走「和平」道路。
3條件發揮戰略效果
大陸崛起後,標榜的不是「霸權」而是「和平發展」,台灣無論就國力與軍備,均不足以與之對抗。因此,提出和平協議是務實而理性的,是「我們無法迴避,必須面對的。」
然而,令人錯愕的不是議題本身,而是支持議題的戰略環境。兩岸對立,保持「敵對狀態」不但是綠營台獨立論基礎,亦是其經營選戰的主軸。回顧1996年台海危機,共軍一連串軍演,企圖嚇阻台灣走向台獨。由於美國航母投射到台海,不但武嚇未見成效,反而使李登輝以54%高得票率當選。
自此,台灣面對大陸武嚇,不但視為綠營選舉時的「超級助選員」,還延伸出撤除共軍導彈等議題,主導兩岸安全的話語權。
多年來,大陸涉台官員與學者皆意識到,在台灣的選舉操作中,無論大陸的任何動作,綠營都從負面解釋。為了不影響大選,近半年來大陸已推遲許多兩岸交流活動,而大陸官方回應和平協議時,雖認為是兩岸共同願望,但仍本「先經後政」原則,不碰敏感議題,即充分反映此種心態。
馬總統的智慧與連任決心是毋庸置疑的,他不會忽略兩岸敵對意識的存在,及其對選戰的影響,拋出和平協議必經深度精準評估,認為對其有利。雖然設下「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3條件的高門檻,並輔以簽署和平協議不等於「統一」及必須經全民「公投」方可成立。這些條件,無疑是在現實戰略環境中,尋求議題立論的合理性與正當性,從而發揮其戰略效果。
然而筆者認為,議題是戰略性的,前提條件及其相關釋義是戰術性。就戰略而言,戰術的作用,不致影響戰略的效應。
因此,在此敏感時機拋出此議題作為選舉主軸,即意識到台海的戰略環境,正從「兩岸敵對」朝向「兩岸和平」的板塊移動。
雖然簽署協議必須經過台灣全民同意,這不只是台灣內部問題,更涉及西太平洋地緣政治環境。倡導兩岸和平源於1980年代大陸提出的「葉九條」及1995年的「江八點」。由於其論述是以「和平統一」為基礎,不為我方所接受,且遭到當時李登輝總統的反制,因而掀起1 996年的台海飛彈危機。
拋出協議掌握主導權
由於美軍的介入,使緊張情勢迅速落幕,卻增添了兩岸關係發展上的地緣戰略因素。美國為維持台海情勢穩定,經由二軌在陸士達、謝淑麗、卜睿哲等美國學者推動下,鼓勵兩岸對話,簽定「中程協議」。但因兩岸沒有交集,終告失敗。
隨著時間消逝,大陸為求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將其兩岸政策主張由「和平統一」而趨向「和平發展」。當年啟動二軌的美國學者對和平協議表態認為,3條件說在告知北京不要操之過急,但都表示有助於台海安全形勢的穩定,解讀正面,暗示重啟兩岸談判和平架構的可能性正在形成中,更凸顯西大平洋的地緣戰略環境正在改變。
2008年美國受金融海嘯衝擊,國力衰退,大陸則穩定上升,此消彼漲,在綜合國力上有逐漸拉近的趨勢。大陸學者在對情勢的看法上,持樂觀態度,咸認未來10到15年中美兩國實力將趨於平衡,雙方關係亦將有大幅改變。
若此一判斷為真,兩岸關係必受地緣政治大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台灣若坐視,無寧受外力左右,不如主動作為。也因此,馬總統在綠營毫無警覺下,主動拋出和平協議,在戰略上確屬洞燭機先,重新掌握兩岸安全論述主導權,及展現出堅定、魄力的馬氏領袖氣質與領導風格。
(作者為退役中將、中華戰略學會常務理事)
更多兩岸相關訊息請見http://www.want-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