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讀兩岸和平指標第三期清算之一 軍事衝突機率低主權外交高衝突
标签:
杂谈 |
分类: 名家 |
2011/09/26 | 童振源
長久以來,如果不是戰爭爆發,誰也很難斷定國際關係的和平已經遭到破壞。從今年2月開始,政治大學預測市場研究中心、安全研究中心、中國大陸研究與《旺報》共同合作,透過「未來事件交易所」(http://peace.xfuture.org)平台啟動兩岸和平指標計畫,將兩岸和平狀態數位化。透過觀察兩岸和平指數,世人可以即時、連續與長期觀察兩岸和平發展趨勢,並且評估兩岸與國際情勢變遷對於兩岸關係互動的影響。
經過7個月的網路平台交易,這項全球創新計畫已經完成3期交易數據。首先,兩岸和平狀態大致穩定,3期的兩岸和平綜合指數都維持在65-70分之間;相對的,兩岸發生軍事衝突的機率相當低,兩岸軍事衝突指數維持在20-24分。但是,哪些因素會影響兩岸和平狀態?哪些因素會降低兩岸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事實上,兩岸關係的緩和相當表象,儘管兩岸政府互動指數維持在 66-74分的高標,兩岸政府互動相當熱絡,但是兩岸政府善意指數卻維持在低標的39-43分,亦即兩岸人民感受到對方政府的善意相當有限,甚至認為仍存在敵意。這樣敵意的根源可能來自兩岸主權及外交衝突,兩岸主權衝突指數維持在67-71分,兩岸外交衝突指數維持在 65-74分。此外,兩岸社會的認同程度相當低,兩岸社會認同指數維持在20-30分的低標。在兩岸政治目標與社會價值相當歧異的情況下,兩岸政府穩定互動能促進兩岸和解的成效便相當有限。
在兩岸主權與外交衝突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何以兩岸和平狀態大致穩定,而且發生軍事衝突的機率並不高?事實上,兩岸缺乏保障和平之制度性機制或協議,無論是政治或軍事協議,所以兩岸和平保障指數僅僅維持在17-34分的低標。然而,國際集體安全保障體系與兩岸內部穩定應該有助於維持兩岸和平狀態。亞太和平保障指數維持在7 0-82分,是所有指數當中最高分,兩岸內部穩定有維持在55-63分的及格邊緣。這兩項因素可以約束兩岸領導人採取冒進軍事衝突政策。
作為一位長期觀察兩岸關係的研究者,這些指數無疑展現其一致性與合理性,而且可以讓世人即時、連續、長期觀察兩岸情勢的變化,甚至可以進一步分析影響兩岸和平的因素,成為兩岸與各國政府制定台海政策的重要依據。國際上有另外一個交易所Intrade也針對兩岸戰爭可能性進行長期預測,其結果成為國際社會觀察兩岸軍事衝突風險的重要指標。相較之下,兩岸和平指標有更全面性的指數,而且主要是華人社群的參與,應該可以提供國際政經風險評估的更重要參考價值。
為了讓更多華人參與,以貢獻兩岸和平的資訊與智慧,合作團隊簡化交易機制,簡易模式只要選擇「看好」或「看壞」各項兩岸和平指數便可以進行交易。當然,行家仍然可以選擇進階模式進行交易,更精準表達對於兩岸和平的看法與智慧。此外,從第四期開始,兩岸和平指標將簡化成「兩岸和平溫度計」與「兩岸互動溫度計」兩個指數,讓更多華人能更簡單明瞭兩岸和平指標的內涵,將更多資訊即時反應到「未來事件交易所」,成為全球關注兩岸和平與互動的溫度計。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
更多兩岸相關訊息請見http://www.want-daily.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