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毒資產與毒飲食非一夕成形
源於連動債的影響擴大而造成全球金融風暴後,金融圈有了「有毒金融資產」(TOXIC
ASSETS)新名詞;無獨有偶,最近在台灣也發生食品內含塑化劑事件。風波所及,既嚴重殘害消費者的社會信賴,後續對台灣製造的國際形象、就業機會,以及總體經濟層面的影響也正逐步發酵中。
人工風味歷久不衰
其實台灣飲食安全瓣的敗壞並非一夕之間,而是個漸進麻痺的過程。我們以各種的行政授權、自主管理與建置認證的設計,讓原本屬於地域化、小本經營的食品業,漸次不敵過度的行銷包裝與聲光引誘!這個發展有利於少數廠家以挾量降價來擴大地盤,消費者也因此喪失了判斷力,讓傳統的鄰里監管不復作用。
於是,食品的保存期限愈來愈長;最奇特的是口感濃郁香醇,風味歷久不衰,廠商也因此可以更大量的生產鋪貨,還能省掉庫存耗損。目前散布在各類加盟店和超商體系強力販售的貨物,大抵都是這類超限保存,省工好看的半製品或是再製品;店家只要找對開店地段,就無需操心品管供料與庫存等經營細節。
食品加工科技更顛覆了自然原理與消費者認知,原本該有沉澱發生的果汁、糖漿藥劑,以及穀粉沖泡時會結塊的現象都不見了;在泡沫紅茶店,連該有的搖晃調勻功夫也省下。任何小店販賣的貨色種類愈來愈多,勞工的能力養成與專業分工已不重要,只要挑對地段與做好末端招呼服務即可。
其實有毒資產與毒飲料的體制敗壞過程如出一轍,先要有縱放投機之心來鬆懈行政監理;繼而有利益偏頗的立法加持與低能的執行力,讓消費者暴露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再以似是而非的保證機制──如有毒金融資產是信評與下限損害保險,毒飲料則是ISO與GMP等的空頭保證,卻坐失處理問題的黃金時機,變相助長劣幣驅逐良幣的反淘汰機制。
重視細節為所當為
長期以來,司法訴訟與行政調查等的繁瑣實務,反而有利於不法和脫序行為的發生;既違背品管原則的運用與公眾信賴,又讓民眾暴露在高風險的環境下。權責單位應盡速結合專家賢達的力量,更積極主張,而不能再漠視坐地分贓的惡行劣跡,並尋求改變標章規範、自主管理與行政查處等細節,公開討論、為所當為,否則只會在未來面臨更大的傷害。
對此,本文建議立即的政策作為如下。建議一:成立消保基金以資建立食品檢驗的新機制與新機構;建議二:推動無添加物、鼓勵在地供應,與自主取材的食品加工與餐飲業改革運動;建議三:應對民眾與加盟店等店家,宣導不過度依賴或使用有色香調味過的用料與加工食品;建議四:修正立法與執法上的偏差,特別是會變相有利於過度行銷與不當利得的設計。
讓業者過度大型化的政策,不僅會減低民眾警覺性,其不當後果之一是成為擴散傷害的溫床。
(作者為消基會金融消費聯絡董事)
…
更多新聞請看《旺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