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解释,岂能搞平衡手法

(2009-11-18 12:02:57)
标签:

历史解释

八田与一

手法

历史发展

李登辉

日本

杂谈

分类: 擂台
  • 2009-11-18 旺报 【(林怡君/台北县.台湾人民文化协会秘书长)】

     两岸一甲子,海峡两岸百多年来不同的历史发展,需要凝聚历史共识。这几年「台湾主体性」的声浪很高,但回头看看台湾自己,这百年来台湾历史发展的诠释,共识在哪、主体性又在哪?

     日前,台日合资的《八田与一》动画片,正式上映。有关纪念八田与一的活动一波接一波,马总统甚至出席过三次相关纪念活动。在动画片的放映会上,马总统肯定影片有助增进台日人民关系,也肯定八田对台湾农业的重大贡献,「对台湾好的日本人都要感谢」。

     从李登辉发表「生为台湾人的悲哀」言论开始,该如何看待日本殖民时代的历史,台湾社会陷入一片迷茫之中。「一生奉献台湾的水利工程师」、「跨越殖民的藩篱」等,日本美学很擅长用微观的角度描述故事,历史的大是大非,被融化在唯美的感人故事之中。

     水利工程是中性的,但历史解释权,是基于历史事实的立场。所谓八田与一「爱台湾」的动力,其背后是基于日本殖民的利益。李登辉感恩日本人的「德政」,陈水扁跟著「喊烧」,到了马英九,还继续感谢。台日关系当然应该推进,但历史不能因此打迷糊仗。就好像在推进两岸关系的同时,台湾的政治人物仍念兹在兹维护台湾主体性。

     或许马英九为化解外界质疑他「亲中、反日」的疑虑,仍继续维持前朝论调。但若对历史解释权,也搞两面平衡手法,不禁要问:面对日本殖民,台湾的主体性在哪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