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个角度看「上海物价超越台北」
瑞士银行日前就全球各城市,发布了新版「价格与收入报告」,其中,上海物价排第四十一位,比上次(三年前)大升十九位;台北排第四十六位,比上次掉六位;北京排第五十二位,比上次提升十位。于是,「北京物价追上台北,上海物价超越台北」,成为普世公认的概念。对此,台湾人应怎么看?
事实上,台湾人在大陆游走多了,对京、沪、深等地物价的快涨与高挂,早有深刻体会。但是,台湾人对当地物价的适应力,似乎比洋人来得高,较少惊呼、反弹。其中有个原因,是「同文同种,一切好说」。说白了,台湾人到了大陆,语言通,习性同,总敢在大城中走街串巷,到处去发现「俗搁大碗」的商品或服务。即使要杀价,也能理直气壮,不让商家轻易「得逞」。
上海、北京等地的物价结构,以台湾人的眼光来看,其实是「多层次化」,也就是「丰俭由人」。如五星级饭店,房价超过台北,但人们若能「深入」附近居民区巷弄里的小饭馆,十来块钱人民币也可饱餐一顿,算算还比台北便宜,质量也还说得过去。那个社会,有个「多价制」结构,高价位的贵得吓人,低价位的却是便宜得吓人。除了街上饭店、小餐馆的对比外,还有一些是「暗盘」,像房价,有商品房价格、经济房价格、单位福利房价格,林林总总。还有,商场上的物料采购,关系户和普通户的买价会差很多。这也说明了,大陆上背景、靠山强硬的公司,比较容易赚大钱的原因。
而台湾人则比其它「外宾」,拥有先天上的价格优势,甚至比起普通话较不标准的港澳人士,仍多了一分讨价还价的条件。所以,过去几年,尽管两岸政治关系很差,但双方民间交流仍然持续发展扩张,其根本原因,就是同文同种所带来的种种便利,包括买卖价格好谈。如今,两岸关系大幅改善了,台湾人的这种先天条件,更是「如虎添翼」,其挥洒空间更大。尤其是,双方机构与机构间的制式交易,因有了政策面因素来推波助澜,「议价空间」会比以前扩增。其实,这就是两岸关系改善后,台湾人新增「和平红利」的一环。对此,经济学家们也许可以用学术语言,把它定位为「政策带动的交易成本降低现象」。
但无论如何,大陆整体物价水平,未来随着大陆经济持续增长,总要逐步涨上去。不管两岸关系再怎么好,台湾人在大陆,充其量只能争取到「相对价格优势」,而不可能有「绝对价格优势」。因此,台湾人除继续发挥讨价还价的功力外,还要加紧琢磨节约成本的功夫,尤其是厂商。
◎李孟洲(投资中国信息网 社长,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
本文刊于《旺报》2009-8-25论坛版
旺报论坛版向大陆广大读者征稿,征稿主题如下:
1.我的台湾经验
2.时事评论(含大陆时事、台湾及两岸时事)
3.两岸关系新点子
文字以1000字为限,字体繁简不拘,来稿请寄:
phlu@mail.chinatimes.com.tw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