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 防灾应有新思维
(2009-09-03 15:59:01)
标签:
新思维因应灾害气候专业人才台湾杂谈 |
分类: 专论 |
气候变迁
台湾是我们世代安家立命之所在,随着气候变迁,未来天然灾害的频度与力度都将更甚于过往,而过去所累积的经验与思维恐怕已经不足以因应灾变,政府与人民的防灾观念必须彻底改变。更重要的是重新建构一个完整、有弹性、能快速反应的防(救)灾应变机制,这恐怕比成立灾害防救署来的更迫切。
建立有效预警机制
要如何建构一个完备、有反应、有弹性的防(救)灾体系,其实与国外学者专家针对全球经济动荡所提出的「混沌管理机制」(Chaotic Management System)概念是相通的。首先政府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预警机制(Early Warning System),能够快速有效预先侦察出潜在风暴,争取因应时间;其次是预先构想可能的情境,作为应对混沌的依据。
政府应该统合专业人才,构想出不同天候变化下所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并透过数据的广泛收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科技仿真各种情境可能造成的伤害与损失;再根据模拟的结果构想出适当的因应对策,一再演绎修正,藉以提高其准确度。能如此一旦有灾害发生,相关单位就可以很快的进入情况,做好灾害控管,将损失降至最低,不会像现在手忙脚乱,毫无章法。
改变观念培养人才
政府要落实防(救)灾的「混沌管理机制」,先决条件是决策官员要能清楚认知惟有破坏性创造,才能因应未来的变局;其次是要有准确的基础数据。以农业为例,尽管政府平常均宣称透过卫星、航测及地理信息系统,已充分掌握农业生产现况,但是每逢灾害发生时发现,政府对受灾种类、户数、面积、数量等掌控与实际有很大的偏误,导致后续因应措施无法有效调整市场供需,以致引发民怨。
最后是专业人才的培训,台湾多年来虽累积不少地貌、土质、气象、土石流、地层下陷等长期调查评估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却散见于不同机构的数据库中,未善加利用。尤其政府部门横向联系与整合效能本就不足,缺乏可以将这些「数据」整合及转化为「信息」,甚至是有用的「知识」的专业人才,造成资源与经费的浪费。
尽管此刻社会氛围偏向应尊重大自然,但是政府官员在经济与政治现实考虑下,编列高额的公共工程建设费用,好满足地方民意代表与派系的需求,继续与大自然抗争。对此,台湾人民不能等到大祸临头才觉悟。(李武忠/大学兼任教授)
本文刊于《旺报》2009-8-23论坛版
旺报论坛版向大陆广大读者征稿,征稿主题如下:
1.我的台湾经验
2.时事评论(含大陆时事、台湾及两岸时事)
3.两岸关系新点子
文字以1000字为限,字体繁简不拘,来稿请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