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生物钟保健: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子时)3
(2009-07-28 10:50:15)
标签:
饮食保健胆汁五输穴奥狄太白杂谈 |
分类: 中医养生 |
第一章 子时养生 照顾好胆经是最好的进补(3)
现代医学生理常识如下。
胆汁由肝细胞生成。成人每日分泌量约800~1000ml。
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许多微滴,利于脂肪的消化;胆盐还可与脂肪酸、甘油一酯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在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于胆囊中。
在消化期间,胆汁则直接由肝脏及胆囊排至十二指肠内。
长时间不吃早餐者无法有效诱导胆囊收缩,日久胆汁浓缩易产生结石。所以长时间不吃早餐者常发生胆结石。
胆汁是在胆道中流动的一种特殊体液,由肝脏分泌。胆汁的生成过程非常复杂,肝脏产生的胆汁称为肝胆汁。肝脏不断生成胆汁,每天的生成量约为100~200ml,随着人的活动、饮食的质和量,以及饮水量的不同而变化,进餐时肝脏产生的胆汁比平时多得多。
胆汁味苦,肝胆汁呈金黄色,而胆囊内的胆汁因浓缩而呈深绿色。应用色谱分析、光谱分析等现代分析技术分析胆汁所含成分,发现胆汁中大部分是水(肝胆汁中水约占97%),并溶有多种物质,其中包括能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的胆汁酸,以及与消化无关的肝的排泄物胆红素,胆汁的颜色就是由胆汁中胆红素的含量所决定的。此外,胆汁中含有磷脂、胆固醇、钠、钾、钙、磷酸盐和碳酸盐等,以及少量蛋白质等成分。
胆汁有两大作用:一是作为消化液,帮助脂肪在肠内消化和吸收;二是将某些代谢产物从肝脏排出。在正常情况下,胆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当胆汁中各种成分发生较大变化时,就会引起胆道疾病。目前,科学家正在深入研究和分析患有胆道疾病时,胆汁成分会发生哪些改变,以及各种药物对胆汁成分有哪些影响,从而探索胆道疾病的病因和有效的防治方法。
胆汁在消化道的助消化功能主要是胆汁酸起作用,表现在: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促进微量元素铁和钙的吸收;经肠道吸收的胆汁酸,又能促进胆汁的分泌,起利胆作用;刺激小肠和结肠的蠕动;胆汁酸还有助于维持胆固醇再溶解状态。
肝脏分泌胆汁是连续的,但胆汁产生后并不能立即经胆道流入十二指肠,而是在饮食刺激下周期性地进入肠内以助消化。平时,胆汁通过胆囊管进入胆囊,经过浓缩而在胆囊内储存,需要时胆囊奥狄括约肌和十二指肠的协调运动,胆汁才能流入十二指肠,只有这种适应性的生理反应,才能满足人们一日三餐的进食习惯。
胆汁是由肝脏产生的,肝细胞不断分泌胆汁。平时,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当人体吃了食物后,胆汁才直接从肝脏和胆囊内大量排至十二指肠,以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据研究,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能引起胆汁的大量分泌和排出,而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对其作用较小。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两种途径控制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1)神经作用肝脏和胆道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刺激交感神经可抑制胆囊的收缩,并使奥狄括约肌收缩。而刺激迷走神经可使肝细胞增加胆汁分泌,并使胆囊收缩、括约肌松弛。进食之后,迷走神经兴奋,则使胆汁大量流入十二指肠。
(2)体液的作用上段小肠黏膜在胃酸、脂肪和蛋白质的作用下,产生胆囊收缩素和促胰液素,这两种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可以作用于肝脏和胆道。胆囊收缩素会引起胆囊的强烈收缩和括约肌的扩张。促胰激素则有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的作用。在这两种激素的共同作用下,胆汁大量排至十二指肠内。
此外,有些药物也可影响胆道的运动。如吗啡可使括约肌收缩,硫酸镁可使胆囊收缩和括约肌松弛,而阿托品、硝酸甘油等又能使胆囊和括约肌同时松弛。所以,这些药物常被用来处理胆道疾病。
问:最近我天天坚持敲胆经,可是没多久却感觉头昏脑胀,而且有时晚上睡不着,还爱做梦,这是怎么回事呢?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
答:敲胆经的方法非常好。但不可不分对象一敲了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根据您的症状,可以采用“实则泻之”的方法。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母子补泻是针灸医生经常使用的方法,临床使用五输穴效果显著。五输穴因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取穴方便,效果又好,所以临床经常使用。
五输穴指十二经脉的井、荥、输、经、合五组穴位(详见下表)。
最好请中医大夫结合舌、脉为您诊治。比如,到针灸科请针灸大夫为您进行针刺疗法,大夫会根据您的情况并结合自己习惯使用的针法(常用的有五输穴补泻、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给您治疗,常可改善或消除症状。立竿见影的效果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所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同时,大夫还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提出改良的锻炼方法。时辰循行经脉井荧输原经合寅时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太渊经渠尺泽卯时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辰时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足三里巳时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太白商丘阴陵泉午时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神门灵道少海未时手少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小海申时足太阳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京骨昆仑委中酉时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太溪复溜阴谷戌时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大陵间使曲泽亥时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子时足少阳胆经窍阴侠溪足临泣丘墟阳辅阳陵泉丑时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太冲中封曲泉五输穴五行属性阴经木火土以输代原金水阳经金水木火土问:我今年46岁了,最近3个月内,每天夜里12点左右都会出现胃疼,直到天亮后才有所缓解,凌晨7点后疼痛消失。用了很多西药治疗也没取得什么疗效。最近我的身体也变瘦了,面色也不如从前了,有时感觉肚腹胀满,还经常出现恶心、泛酸等症状。请问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对了,我曾经患过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近10年。
答:《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十二点是子时胆经当令,胆经的输穴是足临泣,胃之合穴是足三里。所以,针灸医生对于像您这种有规律性发作或加重的病症,临床会首选“输”、“合”穴,即胆经的足临泣和胃经的足三里。您可以在这两个穴位上按揉或贴上有活血作用的膏药,如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说明取穴正确。我的个人经验是穴位疗法不是一听就能掌握的,稳妥的方法还是请您到医院让中医大夫当面四诊合参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用穴位疗法还是用药物治疗。对于临床发病有时间特点的疾病,根据其发病所在时辰,考虑相应的经脉,取其五输穴中的输穴进行针刺,常可取得满意效果。大家再遇到有规律的按时发作或加重的病症时试着按上面的五输穴表查找“输”穴,检查是否有压痛,不会自己针刺的就按揉穴位,或按揉后再贴上麝香壮骨膏之类的比较温和的有活血作用的药膏,验证体会一下古人的经验总结,或许您会因此而喜欢上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