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兄说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逐回解读)

(2018-04-15 06:35:52)
标签:

红学

红楼梦

弘皙

曹雪芹

文化

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从回目“凸碧堂品笛感凄情”来看,可见园中群芳凄惨悲凉的时刻到了。作者仍以赏月为由,表述贾母(曹太妃)等人“都添了衣”,团团围坐。为何要添衣裳呢?

先由贾母细说端详:贾母看时,宝钗姊妹二人不在坐内(对应弘皙与曹雪芹不在现场),知他们家去圆月去了,且李纨(弘时妻)、凤姐儿(曹王妃?)二人又病着,少了四个人,便觉冷清了好些。这里有脂批:“谁想这次中秋反写得十分凄楚。”

本来赏月应是欢笑喜悦,然文中竟是凄凉悲楚凸碧堂品笛感凄情。贾母道:“往年你老爷们不在家,咱们越性请过姨太太来(说明弘皙继母李氏未在园中),大家赏月,却十分热闹。忽一时想起你老爷来,又不免想到母子妻儿不能一处,也都没兴。及至今年你老爷来了,正该大家团圆取乐,又不便请他们娘儿们来说说笑笑。况且今年他们又添了两口人,也难丢了他们跑到这里来(补明曹王妃所生两个孩子在弘皙身边)。偏又把凤丫头病了,有他一人来说说笑笑,还抵得十个人的空儿。可见天下事总难十全。”

老祖宗悲哀叹息,可见情形不妙。王夫人道:“今日得母子团圆,自比往年有趣。往年娘儿们虽多,终不似今年自己骨肉齐全的好。”这话怎讲?因为这团坐的一家子,都是新皇继位后败落一族的。贾母道:“正是为此,所以才高兴,拿大杯来吃酒。你们也换大杯才是。”让人想到死刑犯行刑前的一幕。不然的话,贾母何来大杯吃酒?

月至中天,贾母道:“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这是作者在故意营造气氛。

因提起大老爷被石头绊了腿(不知这石头是否指弘皙),邢夫人(应该是钮钴禄氏)告辞。贾母便说:“珍哥媳妇也趁着便就家去罢。我也就睡了。”明明在赏月吃酒,怎么是“也就睡了”?此言流露出尤氏在监督众人。尤氏道:“我今日不回去了,定要和老祖宗吃一夜。”贾母道:“使不得!使不得!你们小夫妻家,今夜不要团圆团圆?为何为我耽搁了。”明知故问。尤氏道:“老祖宗说的我们太不堪了,我们虽然年轻,已经是十来年的夫妻(真话,针对乾隆与富察氏),也奔四十岁的人了(假话,蒙蔽看官)。况且孝服未满(三年?),陪着老太太玩一夜还罢了,岂有自去团圆的理?”对应孝期,亦可见贾母这里宴非好宴。

贾母再次泄漏:“这话很是,我倒也忘了孝未满。可怜你公公(雍正)已是两年多了(关键之笔,将时空定位在乾隆二年初),可是我倒忘了,该罚一大杯。既这样,你就越性别送,陪着我罢了。”此有批注:“不是算贾敬,却是算贾赦死期也。”其实,不论贾敬还是贾赦,都有影射雍正之笔,细究也没必要。关键是作者借机将时空定位在雍正下葬泰陵(乾隆二年三月)之先。那么,这里所谓“赏月怕冷”,就应该是乾隆二年正月十五。看作者如此泄漏天机,正对应“闲谈之中有筋骨”。

那笛音呜呜咽咽,悠悠袅袅,一片凄凉景象。贾母今夜吃酒“偏到天亮”,对应秦可卿魂托凤姐所讲“万不可忘了那‘盛宴不散’的俗语。”以及“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可见这是大观园群芳“最后的晚餐”。

前一回是“赏中秋”,为何将此回“赏月品笛”定位在正月十五呢?联想“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回中,凤姐用讲笑话的方式,补述了此回真情:“一家子过正月半,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媳妇、重孙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嗳哟哟,真好热闹!”众人不解,贾母问道:“你说你说,底下怎么样?”凤姐笑道:“底下就团团地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可见所谓“盛宴不散”,即是贯穿两处真情的伏线。

作者为了隐述真故事,故意将真情化整为零,这里透一丝,那里伏一线,说不定在哪里又补上一句。从书中隐透的“三春去后诸芳尽”来讲,大观园内诸芳仙去之期,应该在“春末”。此回品笛赏月,看似接前回讲中秋赏月之后,但究竟是什么时间品笛赏月,作者又特意避开了表示具体时间的中秋,只说赏月。这便给我们留下疑问:“凸碧堂品笛感凄情”发生在何年何月呢?于是,作者先借“贾赦”去世两年多,将时空定位在乾隆二年。又用“吃酒偏到天亮”,对应“盛宴不散”讲“正月半”的所谓笑话,将此赏月品笛定位在乾隆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所谓“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可以断定,老祖宗曹老太妃以及被禁管于圆明园内的“群芳”,皆死在这凸碧堂品笛赏月之时。

书中单表贾母,是出于作者文笔考虑。见贾母一反常态,强撑着不让散席。最后,都四更天了,“姊妹们熬不过,都去睡了”。此情此景,只可说是先贾母而去了。剩下三丫头探春尚且等着,贾母道:“也罢。你们也熬不惯,况且弱的弱,病的病,去了倒省心。只是三丫头可怜,尚还等着。你也去罢,我们散了。”此言更说明在是众人大限之时。

最后写道:“贾母起身,吃了一口清茶(毒药),便有预备下的竹椅小轿,便围着斗篷坐上,两个婆子搭起,众人尾随出园去了。”老祖宗何以“出园”?只能是归西。那些尾随之人,应该是派来监督执行的执事太监或宫内丫鬟婆子。至此,看官应该想到,那非要陪老祖宗吃一夜酒的尤氏,真身原型就是乾隆皇后富察氏。

随后,写众婆子媳妇收拾残局,竟少了个“细茶杯”,又说拿了“磁瓦”交收见证。所谓的“收拾残局”,只可说是将贾母等人处理后处理现场。缺少一个“细茶杯”,按婆子找湘云丫鬟翠缕算帐来看,有用丫鬟“冒名顶替”主子去死的嫌疑,且这个主子是公子哥儿曹雪芹。不过,曹雪芹(湘云)是弘皙(宝钗)出园时带走的,这里又如此说法,难道是对前文补述?

老祖宗等人吃酒品笛、出园归西,为何不见黛玉与湘云?看正面是解释不通的。只有用背面真情来解:因为黛玉是弘皙替身,湘云是曹雪芹替身,二人此时已经离开圆明园。看二人明知贾母犹叹人少,却只有“俯栏垂泪”。

湘云暗说实情:“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军机处)也散了,诗(官)也不作了。倒是他们父子叔侄纵横起来(一朝天子一朝臣)。你可知宋太祖说的好:‘卧榻之侧,岂许他人酣睡。’他们不作,咱们两个竟联起句来,明日羞他们一羞。”于是,二人“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老祖宗等人“千红一窟”、“万艳皆杯”,正是因冷二郎弘皙情冷所致。

话说黛玉(弘皙)湘云(曹雪芹)二人趁月色联诗“悲寂寞”,如何会突然冒出一个诗仙妙玉?“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二人诧异,脂批:“原可诧异,余亦诧异。”想来看官亦诧异小道姑凑什么热闹?

实际上,诗仙妙玉亦是弘皙幻身。书中多见湘云为诗客表述,因湘云原型为曹雪芹,又有缺中秋诗俟雪芹等描述,看似“雪芹所长”。然原著书人弘皙“更有文彩”,怎会在作诗上输给曹雪芹?看其自评:“方才我听见这一首中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闺阁身份由妙姑道来,当然失了面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