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兄说梦 第五十七回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逐回解读)
(2018-03-19 17:20:56)
标签:
红学红楼梦弘皙曹雪芹文化 |
第五十七回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上回末有批注:“此下紧接‘慧紫鹃试忙玉’”。因作者一贯时空转换,此上下隐情紧密相连,故作批注。开头记述王夫人(雍正齐妃李氏)备上等席面,定名班大戏,请过甄夫人母女。应该是在宫中为弘皙与曹氏举行订婚仪式。其间亦有两个宝玉之笔,这是因为弘皙与曹王妃都是宝玉真身原型。为何是王夫人备席请戏呢?这是当然的。其一,这是在皇宫奉旨为二人举办订婚宴,当然要由后宫之主操办。其二,弘皙曾过继给雍亲王府,齐妃李氏作为男方家长,理应为弘皙与曹王妃张罗定亲仪式。
我们来分析“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有何隐情:
首先,在雍正五年间,雍正重用弘皙到各省督察新政。弘皙与曹氏订亲后,要离京到各地做所谓“观风使”,如此才有从人紫鹃戏言“情辞试忙玉”(曹氏)一段。曹氏自小在老祖宗(曹太妃)处长大,与弘皙早就相识,订亲后二人之间确实多了一层礼法顾忌,因此才有紫鹃说道:“从此咱们只可说话,别动手动脚的。一年大二年小的,叫人看着不尊重。打紧那起混帐行子们背地里说你,你总不留心,还只管和小时一般行为,如何使得。姑娘(弘皙)常吩咐我们,不叫和你说笑。你近来瞧他远着你还恐远不及呢。”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虽说有俗语“十三做媳妇,心里没啥”。可这刚订过婚便用出远门儿来“试”宝玉,难怪宝玉“一时魂魄失守,心无所知,坐在桃花树下的石头上托腮出神”了。书中特用“春天凡有残疾的人都犯病,敢是他犯了呆病了”一说,将时空定在春天,与后文宝玉(康熙偶患风寒)进行区分。
其二,宝玉得知黛玉回苏州“原籍”,吃了一惊,忙问:“谁?往哪个家去?”此有脂批:“这句不成话!细读细嚼,方有无限神情滋味。”这里宝玉已幻身康熙。此情对应康熙临终前得知弘皙不在京城――去东北(原籍)祭祖。眼看大位无法正常相传,可以想象康熙不犯“痴病”才怪了――宝玉听了,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
看宝玉(康熙)病症:“无奈宝玉发热事犹可,更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给他个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来,他便坐着;倒了茶来,他便吃茶。”试想,老皇帝若到如此地步,即便是原来药理精通,此刻也是给啥吃啥了,怎会判断出“燕窝粥”与“人参汤”来呢?发展下去,老皇帝也就进入鬼门关了:李嬷嬷又是摸脉门又是掐人中,掐的指印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疼,一声“可了不得了”便放声大哭起来,还捶床捣枕地说:“这可不中用了!我白操了一世心了!”袭人等见他这般,都信以为实,也都哭起来。
应该说,这时的宝玉(康熙)已然死了。不过,因宝玉在书中代指多人,正所谓“宝玉无死”,如此只好写其后来又活过来。不然的话,书就没法儿写下去了。
再看王太医诊断一节:“世兄这症,乃是急痛迷心。古人云:痰迷有别。有气血亏柔,饮食不能熔化痰迷者;有怒恼中痰裹而迷者;有急痛壅塞者。此亦痰迷之症,系急痛所致,不过一时壅蔽,较诸痰迷似轻。不妨。”贾母道:“你只说怕不怕,谁同你背药书呢?”王太医连说不妨。贾母又道:“果真不妨?”王太医道:“实在不妨,都在晚生身上。”贾母道:“既如此,请到外面坐,开药方。若吃好了,我另外预备好谢礼,叫他亲自捧来送去磕头;若耽误了,我打发人去拆了太医院大堂。”
书中故意打盆儿称“不敢”,可这太医院大堂还就真让贾母给“拆”了。自然,这里不可明写,后面“弄小巧用借剑杀人,觉大限吞生金自逝”回中,明明白白写着:“谁知王太医亦谋干了军前效力。”太医院的太医跑军前效力去了,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宝玉之病因“有妨”而死,老太太要追究太医院渎职之罪。
全书以康熙“偶患风寒”七日后死亡为线索,先有秦可卿因难确诊“喜病”突然死亡,用“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对康熙病死表示怀疑;又有秦业因“智能私逃进城看视秦钟”气得老病发作,三五日的光景呜呼死了,如此死法亦难令人信服;晴雯“偶感风寒”乱用虎狼药,越气大伤身越惹其生气,越需要静养越是“病补雀金裘”;最要命的是“黛玉回原籍”,“朕所钟爱”的接班人不在身边,临终前无法传位。至此,具体表述康熙之死的大戏可谓基本结束。老皇帝带着遗憾归天而去,传国大计终成败笔。
其三,紫鹃与宝玉一段对白颇有隐含:“年里我听见老太太说,要定下琴姑娘(弘昼)呢。不然那么疼他?”因皆喜欢弘昼,怀疑雍正要立皇五子弘昼为储君。宝玉(弘皙)笑道:“人人只说我傻,你比我更傻。不过是句顽话,他已经许给梅翰林家了。果然定下了他,我还是这个行景了?先是我发誓赌咒砸这劳什子,你都没劝过,说我疯的?刚刚的这几日才好了,你又来怄我。”可见弘皙知道雍正秘密册立其为储君。宝玉(曹氏)咬牙切齿道:“我只愿我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灰――灰还有形迹,不如再化一股烟――烟还可凝聚,人还看见,须得一阵大乱风吹得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所谓“倏为男倏为女”,人物变幻如此迅速,难怪钻牛角尖者深陷迷津。曹氏此狠言看似戏言,却是最终命运结局(见晴雯之死)。
其四,作为黛玉大丫鬟,紫鹃有一段道白:“你知道,我并不是林家的人,我也和袭人、鸳鸯是一伙的,偏把我给了林姑娘使。偏生他又对我极好,比他苏州带来的还好十倍,一时一刻我们两个离不开。我如今心里却愁,他倘或要去了,我必要跟了他去的。我是合家在这里,我若不去,辜负了我们素日的情常;若去,又弃了本家。所以我疑惑,故设出这谎话来问你,谁知你就傻闹起来。”看紫鹃倒是很像冯紫英。
看宝玉之言:“原来是你愁这个,所以你是傻子。从此后再别愁了。我只吿诉你一句趸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分析此言,这个紫鹃似与刺杀雍正的刺客“秦氏”相吻合。随后,紫鹃“暗暗筹画”,不写筹划何事,反故意提及“环爷、兰哥儿问候”,这宝玉竟是不予接见。按情形分析,这是在说明当时雍正帝对弘历态度冷淡(贾环隐指弘历)。此一句对应“冷子兴”之说,看来紫鹃是暗暗筹画自己要抱大树的问题。
看“多事”的紫鹃竟又冲黛玉来了一段囫囵语:“倒不是白嚼蛆,我倒是一片真心为故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公子王孙虽多,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这一段话,与前面冯紫英设宴劝宝玉异曲同工,其中所题“知心”,自然在对应康熙“以朕心为心者”立储原则,隐含劝弘皙正大统。趁着老太太明白硬朗之言,说明曹太妃尚能左右雍正传位之事。书中用“这丫头今儿可疯了”来遮掩,且又暗露“冯”字,更说明这紫鹃与“二马”之冯紫英甚有渊源。
其五,写宝钗关心邢岫烟引出典铺一说,再用典铺隐说宝钗为弘皙替身。书中叙说典铺为“恒舒典”,位于“鼓楼西大街”,又有“千里姻缘一线牵”及“天下老鸹一般黑”两句俗语写在文中,有何隐含呢?根据对这谜书解读,“玉带林中挂”所对应图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可理解为:弘皙被裁撤的玉带――《玉牒》记录在两个老臣身上。其中“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则直指三朝老臣张廷玉。这就是说,清史记载汉臣张廷玉如何如何,绝大部分是弘皙的历史。
清史相关记载:雍正继位后,一是重用胤祥,这自然无可厚非。再一个就是不拘一格、大胆培植重用张廷玉了。自雍正初年起,这张廷玉竟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有多达十几次提拔重用、封官加爵,最后做到了“肱股”之臣的地位――大学士,军机大臣。正一品大员,在满汉大臣中可谓领军人物。然在重满轻汉的清朝,汉臣不可能凌驾于众宗室大臣之上。另外,雍正五年(1727)赐给张廷玉值银三万五千两的典铺。三年后又赏他白银两万两,张廷玉辞而不受,雍正帝认为张廷玉是“大臣中第一宣力者”,受之无愧,不必推辞。
可以肯定,清史中张廷玉是李代桃僵。书中所记述的当铺,就是对应清史张廷玉而写。
其六,看“慈姨妈爱语慰痴颦”。所谓“痴颦”应指刚与弘皙订婚的曹氏。薛姨妈作为弘皙继母李氏的替身,应该是曹氏婆母,故有黛玉认薛姨妈作娘一说。“也怨不得他伤心,可怜没父母,到底没个亲人。”曹王妃父母双亡。“好孩子别哭。你见我疼你姐姐(胤礽有一女儿寄养宫中,应该是薛姨妈原型李氏所生),你伤心了,你不知我心里更疼你呢。你姐姐虽没了父亲,到底有我,有亲哥哥,这就比你强了。我每每和你姐姐说,心里很疼你,只是外头不好带出来的。你这里人多口杂,说好话的人少,说歹话的人多。不说你无依无靠,为人作人可配人疼,只说我们看老太太(曹太妃)疼你了,我们也袱上水去了。”
原来过去是怕人说闲话儿――疼曹氏担心被人以为给老祖宗溜须拍马。这下可好了,成为未来的儿媳妇了,爱怎疼就怎疼吧!
黛玉(曹氏)道:“姨妈既这么说,我明日就认姨妈作娘,姨妈若是嫌弃不认,便是假意疼我了。”这是因订婚后弘皙外出办差,曹氏可与婆母李氏同住了。此情有贾母说:“这又何妨?两个孩子又不能见面,就是姨太太和他一个大姑、一个小姑,又何妨?况且都是女儿,正好亲香呢。”
这大姑、小姑的指谁呢?既称都是女儿家,当然指宫中居住的格格了。史称雍正将胤礽、胤祥、胤礼的三位格格接进宫中视养。如今看来,她们应该是来陪伴老祖宗曹太妃的。
回末所谓“当票”一事,称“是一张死了没用的,不知哪年勾了帐”。就此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更有湘云(曹雪芹)“发疯”要去出气,被笑“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报不平儿。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真真好笑”。
这是怎么回事?荆轲要刺的是秦王,这疯湘云要找谁呢?后面是雍正替身探春前来,众人赶紧住口。看来,这是在说雍正六年江南曹家被查抄,特意补明查抄曹家是因“勾了帐”的当票。如此更说明查抄江南曹家的理由是编造出来的,真正目的在于查抄那康熙密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