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谜案番外篇:藏身修书黄叶村(连载)
(2013-08-16 08:52:20)
标签:
弘皙曹雪芹石头记红楼梦清宫谜案文化 |
名副其实的“黄叶村”
——《石头记》藏修地在河北乐亭菩提岛
探究红楼真故事,对作者“十年辛苦不寻常”隐身著书“藏修地”进行考证,发现原著书人爱新觉罗·弘皙诈死埋名隐居著书的“黄叶村”,是位于乐亭县西南海域的菩提岛(原名石臼坨)。该岛孤悬海上,由远处眺望恰似一片树叶漂浮于海上。岛上物产丰富,生存环境及地貌特征与《红楼梦》中所谓“大观园”遥相呼应。岛上文化底蕴及文物古迹,也都在佐证这“世外仙源”就是《红楼梦》作者用幻笔描述的大观园原型(之一)。红楼梦原创作者弘皙,在这“太虚幻境”中隐身修书,不仅写出旷世奇书《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还应有许多著述留存世间。《红楼梦》一书,是继承人曹雪芹对原著《石头记》(脂本)进行“批阅增删”而成,是替原创作者弘皙传情入世的。
一、大观园原型有两个
脂批道:“《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又“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的正面,方是会看。此书表里皆有喻也!”在原著中,作者用脂砚斋这一笔名,对书中隐含过深的重点难点处进行了多次评注,对看官了解故事真相有很大帮助。所谓“风月宝鉴”,便是作书人提供给读者探究真情的法宝。
红楼梦故事多发生在大观园,究竟大观园有怎样的奥妙呢?应该说,作者将所经历真故事,皆幻笔写在大观园中。大观园就如同科学幻想的时空隧道,在作者幻笔之下,打破时间空间概念,任由作者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真故事幻写其中。究竟大观园有没有真实原型呢?当然有。作者既然要把被泯灭的家史昭传天下,就必然把真故事的发生地和著书地用幻笔写出来。开篇楔子中“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的温柔富贵乡,以及作者归隐后“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无可奈何地,必然写进这集天下事于一园的大观园中。
通过探究真情,作者笔下大观园原型有两个:一个是著书人“光灿灿胸悬金印”,以大学士和硕理亲王身份就任首辅军机大臣供职所在的皇家御园——圆明园;一个是著书人诈死归隐藏身修书的世外仙源——乐亭县石臼坨岛。
1.因何说大观园隐指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皇家御苑,总面积达350公顷。路上面积与故宫相同,水域等于一个颐和园。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则分布40个景区,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连名字也照搬过来。另有西洋喷泉“观水法”,还有万花阵迷宫、西洋楼等。在湖水中还有威尼斯城模型。园内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异木奇花多达数百万株,西方人称其为万园之园。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烧毁建筑,掠夺文物。使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人凭吊。
圆明园由康熙命名并御书匾额。康熙四十八年(1709)将这畅春园北一里许的园林赐给了四阿哥胤禛。雍正三年(1725)在南面增建宫殿衙署,使其不仅是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朝会大臣、接见使者、处理政务的场所。其中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雍正后期长住圆明园寝宫,并将处理军政要务的军机处设在园内,使其成为当时的朝政中心。
对圆明园有初步了解后,从《红楼梦》作者“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便可看出,真故事的发生地在皇家内院。来看书中大观园与圆明园相对应的刻意描述。(一)五十回黛玉作灯谜诗中借典用“鳌背三山”。据载圆明园内有按比例缩小的渤海,在其海上即建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二)在“试才题对额”、“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等处,都提到迷路及迷宫。据载圆明园内便建有万花阵迷宫。(三)据说乾隆九年圆明园重新修缮后,乾隆曾与大臣对园内诸景进行题名及吟诗作赋。书中大观园题额应是故意应谶之笔。(四)“试才题额”文中的“武陵源”,应该是直接与圆明园《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相呼应。(五)“栊翠庵品茶”所透露的真事所在,应是隐说圆明园内军机值房的缜密与奢华。其特点“小幺儿”为军机处独有。而栊翠庵中那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与精妙绝伦的古玩奇珍茶具,也更说明此处为皇家御园。(六)书中刻意讲到的“药王”、“炼丹”、“烧汞”,是有意对应雍正后期在圆明园内召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为其炼制“既济丹”,以补元气。
对评书人提示的“该书主写末世”这一说法,现已确认为康熙末年和雍正末年两个时期。对应清史来看这部谜书,就会发现有许多相应谶、影射、对应的文字。如书中提到的“槛外人”、“老千岁”、“卍儿”、“认舅舅”、“天下第一闲人”、“十三”、“嫡生”、“庶生”等。今探究真故事,考证原著书人应是康熙嫡孙、废太子胤礽次子弘皙。弘皙自雍正八年以首辅军机大臣身份入值雍正帝寝宫圆明园军机处,直到雍正帝暴亡。故《红楼梦》中大观园原型主要是雍正时期的圆明园。
2.为什么说大观园隐说“藏修地”石臼坨
所谓“藏修地”一说,是笔者根据作者亲友伤怀诗“多情再问藏修地,翠叠空山晚照凉”而来。在作者亲友寄怀诗中有许多隐露作者藏修地环境的描述。比如爱新觉罗·敦敏(1729—1796)《西郊同八游眺兼有所吊》:“秋色招人上古墩,西风瑟瑟敞平原。遥山千叠白云径,清磬一声黄叶村。野水渔航闻弄笛,竹篱茅肆坐开樽。小园忍泪重回首,斜日荒烟冷墓门。”还有张宜泉《晴溪访友》:“欲寻高士去,一径隔溪幽。岸阔浮鸥水,沙平落雁秋。携琴情得得,载酒兴悠悠。不便张皇过,轻移访戴舟。”以及《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雨色,墙颓可见补云阴。蝉鸣荒境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等等。从作者亲友众多诗文就可看出,作者家败归隐著书之“黄叶村”的环境,应是在海边或是海岛上。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僻静之地,是远离喧闹的荒凉所在。
作者刻意营造了太虚幻境大观园,必然会用幻笔将后来隐身修书的环境写入幻境般的大观园中。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回,便有“丽藻抽丝,点景绘象”用幻笔描述园中景色。乍一看,似乎春光明媚,景色宜人,气势宏伟,醉人心扉。可是,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书中所描述如画风景却另有一番意想不到的异样风情。
先对石臼坨环境进行初步了解:石臼坨四周环海,呈南北向狭长状,南北三公里,东西一公里,地形四周高,南部有微型小岛13个。岛上草木丛生,一半为草地。有野生树酸枣、杜梨、洋槐、朴树、野葡萄等;花草有蔷薇、芍药、山竹、萱莲等;野生药材有白芨、黄精、野菊、枸杞;海巾草为岛上特产,用其编蓑衣经久耐用,绿色不退;南部有苇塘,周边有盐蓿等;有农田可种各类农作物;野生动物有蛇、野鸡、野兔、季节性鸟类。有古刹潮音寺。
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些石臼坨与大观园之间对应之处,看这玄机背后究竟隐含什么。
1).“曾用两处旧有之园所改”。大观园试才题额一开始,便有“非胸中大有丘壑焉想及此”之说,又有“苔藓成斑,藤萝掩映”之词。评书人在此批注“曾用两处旧有之园所改”。理解此批,可视为根据两个原型两描述。这就给园中景色伏笔,虽一路介绍言词华丽,引经据典,然品味真情,并非想象的那样风景秀丽。荒芜凄凉景色,全隐含在太虚幻境之中,只不过用神奇幻笔描绘出来,使人觉得犹入仙境。细看背面,则是作者在隐述其归隐修书的栖身之地。
2).“潇湘馆”,作者笔下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岂不知这所谓“翠竹”却是指芦苇。书中故用大小反差之笔,表述这里的景色。试想,那千百竿翠竹掩映,得有多大一片?而写到房舍却是小小两三间、合着地步打就、小小退步、开沟仅尺许。最说明问题的是引一股小小水流,竟是“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可见,所谓“千百竿翠竹”是长在院中,是将小片芦苇幻笔写成了大片翠竹。
书中提到“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又用“淇水遗风”与“睢园雅迹”两个文学典籍,来隐说作者在此隐居著书。
3).“稻香村”。用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用稻草掩护,茅屋草舍,青篱环围,坡下土井,辘轳取水,耕田种菜。全是一派归隐农庄的情调。想这样的一幅乡野风光,不可能是皇家园林或者都市花园能打就出来的。文中直接用“武陵源”,引出“秦人旧舍”来,“越发过露”地道出了“避乱之意”。同时,这一派归农的场景,也说明在此隐居有长期生活的自然条件。既可避开尘世,又可衣食无忧。
4).“蘅芜院”。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味芬气馥,非花香可比。书中描述全是天然草药及野生海产。这些草药大都开黄色小花,作者故意用学名来描述,若仔细查对大多熟知。从中又可见作者精通医术。因为作者近二十年隐居孤岛,求医问药便成问题。看来作者此笔亦在有意而生----尽是异草野花:杜若、蘅芜、茞兰、清葛、金簦草、玉路藤、紫芸、青芷、藿蒳、姜荨、纶组、紫绛、石帆、水松、扶留、绿荑、丹椒、蘼芜、风连等。细看这些名字,大多是草药类,其余则是海水中生长的海藻、海菜及珊瑚。按蘅芜院的景物说,地处海边,有沙滩水草,以及各种可入药的野草。若定位的话,这蘅芜院只能是在海上或是在海边。
石臼坨堪为野生草药园,那只有海水里才长的海带紫菜珊瑚海藻,与这天然草药园汇在一处,便充分说明作者归隐之地的特殊环境——海岛。同时,石臼坨野生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蟹贝,“潮汐所径,晒而成盐”。岛上特有的蓑草,为旧时编制蓑衣最佳用品。在《红楼梦》中,对蓑衣有刻意描述。
5).“怡红院”。绕着碧桃花,穿过月洞门,一边是数本芭蕉;一边是一颗西府海棠。书中简单描述后,便把文笔全用在写花上。难道这怡红院就只有花木?可见这所谓怡红院,亦是幻笔而出。来看所谓“外国种”的“女儿棠”——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究竟是哪一“外国”呢?其实,应该说是古时的“孤竹国”。在《乐亭县志》中,对“西府海棠”有专文介绍。而且,还特意标注“群芳谱”与《红楼梦》中“群芳”遥相呼应。
6).“盆景”。大观园游到半程,有脂批:“不必拘定方向。诸钗所居之处,若稻香村、潇湘馆、怡红院、秋爽斋、蘅芜苑等都相隔不远,究竟只在一隅。然处置得很巧妙,使人见其千丘万壑,恍然不知所穷。所谓会心处不在乎远,大抵一山一水、一木一石,全在人之穿插布置耳。”又:“一路顺顺逆逆已成千丘万壑之景,若不有此一段大江截住,直成一盆景矣!作者将从何落笔着想?”
此盆景一说,就是在对应作者隐居地的地貌特点。石臼坨因形似石臼而得名,环岛沙埠隆起,若说似漂浮于海上的大盆景并不为过。
7 ).“芦雪庵”。“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芦雪庵即景联诗一节,宝玉踏雪寻梅所作。作者借贾母赏雪道出:“这才是十月里的头场雪,往后下雪的日子多着呢。”十月里才开始下头场雪,大概区域应该在我国冀东地区。而这芦雪庵顾名思义,应该是一片芦苇塘旁的茅庵。秋后苇花雪白,随风飘摇。到了冬天,才是收割芦苇的时候。
书中按表:原来这芦雪庵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如此看来,该处应该在渤海湾。
8).“凹晶馆”。“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院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作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作凹晶。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只是这两个字俗念作‘洼、拱’二音,便说俗了,不大见用。只陆放翁用了一个‘凹’字,说‘古砚微凹聚墨多’,还有人批他‘俗’岂不可笑?”
来看这话中有话的文字。先一句“盖这园子就有学问”应有所指。山水所在,自然天成,怎么能说成是“盖园子”呢?这“学问”又从何谈起呢?看来这“盖园子”应是作者为园子定名,而学问则在于作者幻笔奇妙处。其中“古砚微凹聚墨多”句,让我们联想到“凹晶馆联诗,”是诗文“内容”多呢,还是表露“真情”多呢?应该也属即景联诗。再看书中叙述:“在此山怀之中,乃凸碧山庄之退居,因洼而近水,故题其额曰‘凹晶溪馆’。因此处房宇不多,且又矮小,故只有两个老婆子上夜。”结合脂批我们就会发觉,这“高则为‘山庄’,洼则为‘溪馆’,退步即是。”就是作者在游戏笔墨。
9).“秋爽斋”。“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在这一回中有“红菱和鸡头两样鲜果”和“桂花糖蒸新栗粉糕”以及“园子里新结的果子”一说。从这些物品来看,应该说“园中”物产比较丰富。描写诸钗“弄水戏鱼”,“赏花游玩”时,借王夫人一句“这里风大”,隐说“园中”气候与环境。再从“红菱和鸡头”两样鲜果亦可见乡野风情。
10).“藕香榭”。“芙蓉影破归兰浆,菱藕香深写竹桥。”这“黑漆嵌蚌”的对子见于藕香榭柱上。书中按表:这藕香榭盖在水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相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有曲折竹桥暗接。作者在描写众鸟戏水时,提到“鸥鹭”,意在对“园中”实景补充说明。这两种飞鸟,多见于海边。
综上所引,就可认定这样一个事实:《红楼梦》所记述的大观园,涵概了作者历幻真情的两个发生地。一个,弘皙就任军机大臣侍王伴驾雍正帝于圆明园寝宫。作者将皇家御园圆明园幻笔写为大观园。另一个,是弘皙诈死归隐地石臼坨。书中将这“寻得桃源好避秦”的“世外仙源”石臼坨幻笔写为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