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补天----细品红楼真故事(245)
(2012-05-09 08:04:49)
标签:
红楼梦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曹雪芹弘皙红学文化 |
第五十七回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在前回末有批注:此下紧接“慧紫鹃试忙玉”。此回开头便记述王夫人(雍正齐妃李氏)备上等席面,定名班大戏,请过甄夫人母女。这应该是在宫中为弘皙与曹氏举办订婚仪式。其间亦有两个宝玉之笔,这是因为弘皙与曹王妃都有宝玉称谓。为何是王夫人备席请戏呢?这是当然的。一个,这是在皇宫奉旨为二人举办订婚宴,当然要由宫里操办。另一个,弘皙曾过继给雍亲王府,齐妃李氏便以男方家长身份为弘皙与曹王妃张罗定亲仪式。
一笔将前回情节补述完毕,紧接着便是“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首先,弘皙在雍正五年间,正是雍正重用弘皙到各省督察各项新政。定亲后的弘皙应该是要离京到各地作所谓“观风使”,如此才有从人紫鹃戏言“情辞试忙玉”(曹王妃)一段。曹王妃因自小便在老祖宗(曹太妃)处长大,与弘皙早就相识。这定了亲以后实多了一层礼法顾忌,因此才有紫鹃说道:“从此咱们只可说话,别动手动脚的。一年大二年小的,叫人看着不尊重。打紧那起混帐行子们背地里说你,你总不留心,还只管和小时一般行为,如何使得。姑娘(弘皙)常吩咐我们,不叫和你说笑。你近来瞧他远着你还恐远不及呢。”
“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俗语讲“十三做媳妇,心里没啥”。刚订过婚便用出远门儿来“试”宝玉,难怪这宝玉“一时魂魄失守,心无所知,坐在桃花树下的石头上托腮出神”了。书中用一句“春天凡有残疾的人都犯病,敢是他犯了呆病了”将时空与后文的宝玉进行区分。
其二,写到宝玉得知黛玉回苏州“原籍”,宝玉吃了一惊,忙问:“谁?往哪个家去?”此有脂批:“这句不成话!细读细嚼,方有无限神情滋味。”这宝玉已变幻为康熙帝了。此情对应康熙临终前得知弘皙不在京城――去东北(原籍)祭祖。眼看大位无法正常相传,可以想象康熙不犯“痴病”才怪了――宝玉听了,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
来看这宝玉(康熙)病症:“无奈宝玉发热事犹可,更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给他个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来,他便坐着;倒了茶来,他便吃茶。”
试想,人若到如此地步,再对药理精通也是给啥吃啥了,怎会判断出“燕窝粥”与“人参汤”来呢?再发展下去,老皇帝也就进入鬼门关了:李嬷嬷又是脉门又是掐人中,“掐的指印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疼,一声“可了不得了”便放声大哭起来,还捶床捣枕地说:“这可不中用了!我白操了一世心了!”袭人等见他这般,都信以为实,也都哭起来。
应该说,这时的宝玉已然死了。不过,因宝玉在书中代指多人,正所谓“宝玉无死”,如此只好后来又活过来。不然的话,书就没法儿写下去了。
再看王太医诊断:“世兄这症,乃是急痛迷心。古人云:痰迷有别。有气血亏柔,饮食不能熔化痰迷者;有怒恼中痰裹而迷者;有急痛壅塞者。此亦痰迷之症,系急痛所致,不过一时壅蔽,较诸痰迷似轻。不妨。”
贾母道:“你只说怕不怕,谁同你背药书呢?”王太医连说不妨。贾母又道:“果真不妨?”王太医道:“实在不妨,都在晚生身上。”贾母道:“既如此,请到外面坐,开药方。若吃好了,我另外预备好谢礼,叫他亲自捧来送去磕头;若耽误了,我打发人去拆了太医院大堂。”
书中故意打盆儿称“不敢”,然这太医院大堂还就真让贾母给“拆”了。自然,这里不可明写,后面“弄小巧用借剑杀人,觉大限吞生金自逝”回中,可就明明白白写着:“谁知王太医亦谋干了军前效力。”这太医院的太医跑军前效力去了,说明什么?
全书以康熙“偶患风寒”七日后死亡为线索,有秦可卿因难确诊“喜病”突然死亡,说明“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又有秦业因“智能私逃进城看视秦钟”气得老病发作,三五日的光景呜呼死了;有晴雯“偶感风寒”乱用虎狼药,越气大伤身越惹生气,越需要养病越“病补雀金裘”;又有这里最要命的“黛玉回原籍”。至此,具体表述康熙之死的戏可谓唱完了,老皇帝带着遗憾归天,传国大计终成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