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补天----细品红楼真故事(216)
(2012-03-04 09:29:21)
标签:
红楼梦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曹雪芹弘皙红学文化 |
其五,作者借赖嬷嬷问周嫂子的儿子被攆出不用一事,隐述雍正齐妃李氏(王夫人)虽有太妃之名,已然没有一点脸面了。所谓打狗还要看主人呢,周瑞家的是王夫人陪房,连他儿子都被攆了,可见王夫人不再管事了。在前刘姥姥一进大观园文中,写周瑞家的这周嫂子对刘姥姥特别关照,并说明前周瑞因买地一事受益于他家狗儿。应该说是这周瑞家受过弘皙恩惠。此回补叙凤姐儿过生日时周瑞之子犯了事,说明周瑞之子对乾隆登基不满。
其六,作者将笔锋微转,写宝钗与黛玉互剖金兰语。作者在此用了两次“春秋笔法”,分别批注于宝玉在惜春处帮忙,以及宝钗每夜灯下女工三更方寝处。又写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回思作者有“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之批注,多愁多病身的林黛玉,倾国倾城貌的薛宝钗,两个并不相犯的人物特点,都来隐述弘皙被泯灭的历史。常听到脍炙人口的一句唱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可见深得此书真谛。
作者竟将根据同一原型人物幻出来的两个书中人物写在一起,让他们当面锣对面鼓的对白起来――互剖金兰语。这便会给解读这两个人物造成错觉,以为这里又幻成另外之人。此大可不必钻牛角,全当其头脑中不同侧面的思维在相互交谈。作者将“病身”幻出黛玉,以“正身”幻写宝钗,正是其大手笔所在。
解读真情关键在“金兰语”上:“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不老也不小,这病就是不好,看来这病在“心”上。“不中用。我知道我这病是不能好的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就可知了。”“可正是这话。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似的。”
此回作者通过黛玉宝钗一段私情话语,说明弘皙在做雍正帝臣子时处处小心谨慎,虽居显贵而并不张扬。前文在清虚观打醮处,写宝钗大怒,原故在于曹王妃得双子后作好事,场面过于红火,已遭人忌恨。因此弘皙回来后有此一怒。此回写黛玉,正是表现出弘皙多愁之“病心”。书中写道:“你看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按书所隐,所谓“黛玉进府”隐指弘皙几次进雍亲王府。这里黛玉称“我长了今年十五岁”处有脂批:“黛玉才十五岁,记清。”此话应对应弘皙第一次进雍亲王府,因其十五岁时正是胤礽第一次被废黜太子。从书中可见,雍正帝对弘皙这位过继皇子就好比书中的宝玉对黛玉。宝玉对黛玉诉肺腑,二人既知己又知心,虽然有一个“混世魔王”弘时和一个“遮天大王”曹妃都为宝玉原型,仍可见宝玉原型雍正对黛玉原型弘皙的感情。说明雍正帝是想将大位还与弘皙的,并因此对弘皙恩宠有加。不过,雍正帝当时有两个成年的亲皇子,即弘历与弘昼。虽然弘历后来继位,弘昼成了“皇唐王爷”,但从“候芳魂五儿(弘昼为五皇子)承错爱”及薛宝琴(弘昼替身)倍受恩宠来看,雍正当年曾喜爱弘昼。当然,再喜欢弘昼也不能立为太子,因为有老祖宗在那给弘皙“看守”着储君位置呢。
史料说雍正因秘密立储对这两个皇子一视同仁,也有史料写弘历如何深得祖父康熙、皇父雍正宠爱。对于清史记载,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尤其是康雍乾交替史,是被乾隆撰修《四库全书》进行大修过的。说这《红楼梦》隐含真史,就是隐含作者家族那段被泯灭的真实历史。可以想象,作者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来补记家史,足可说明其所隐含的真实性,是可作为史笔来考证的。
正因如此,作者弘皙将其在雍正朝为高官时的心境,用《乐府杂稿》中有《秋闺怨》、《别离怨》来隐露其“病心”。又用一首《代别离》来隐述归隐荒岛的凄凉之情: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文中特对“大箬笠”和“蓑衣”进行描述,这便让人联想到作者归隐地乐亭石臼坨特产蓑草;又形象地用“渔翁”和“渔婆”来对应海岛风情,又让人联想到弘皙在石臼坨岛上生活长达二十年。不过,此情此景中的宝玉与黛玉,却应该是雍正与弘皙父子二人的写照,也恰恰反映了雍正与弘皙间日常的君臣关系。看那宝玉穿着打扮,一会儿又从怀中掏出一个核桃大的金表来,这分明就是生活在圆明园的雍正闲乐图。再说黛玉顺手便从书架上拿了一盏玻璃绣球灯,这要是在现代,实在是一般的物品,可要是放在雍正年间,恐怕这一盏灯就值三间大瓦房。这便把真故事的时空定位在雍正寝宫圆明园。雍正留下了许多生活画像,有农夫、猎人、和尚道士等各种装扮,可见在处理朝政之余,雍正帝还是很有些雅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