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看富察明义《题红楼梦》

(2012-02-26 09:00:07)
标签:

红楼梦

石头记

风月宝鉴

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

弘皙

红学

文化

第六首:晚归薄醉帽颜欹,错认狷儿唤玉狸;

忽向内房闻语笑,强来灯下一回嬉。

在“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回中,有宝玉(弘皙)、袭人(弘皙妾室)、晴雯(丫鬟)一场“闹剧”。

袭人引出话题:“好好的,又怎么了?可是我说的‘一时我不到,就有故事儿’?”晴雯冷笑:“姐姐既会说,就该早来,也省了爷生气。自古以来就是你一个人伏侍爷的,我们原没伏侍过。因为你伏侍的好,昨日才挨窝心脚;我们不会伏侍的,到明儿还不知是个什么罪呢!”袭人又恼又愧,推说晴雯:“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这下晴雯有话说了:“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叫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哪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哪里就称上‘我们’了!”宝玉:“你们气不忿,我明儿偏抬举他。”

这是对袭人被弘皙纳妾的隐述,后面还有“二两银子的巧宗儿”,从奉银与赵姨娘、周姨娘相同来说明身份。于是,后面便有攆晴雯一出。当然,这里正经属“家务事儿”。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究竟这里的“晴雯”是谁?看似丫鬟,又似曹王妃。

后面便是幻影黛玉来点情说事:“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了?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称宝玉为“二哥哥”,叫袭人“好嫂子”。于是,宝玉被“薛大爷请”去吃酒,回来带了几分醉意,错拿晴雯当作了袭人。宝玉将他拉在身旁坐下,笑说:“你的性子越发娇惯了(不该对丫鬟如此)。早起就是跌了扇子,我不过说了那两句,你就说上那些话。说我也罢了,袭人好意来劝,你又括上他。你自己想想,该不该?”其实,这该与不该,还应该包括宝玉该不该对丫鬟说这等话才是。这应该是小两口在说话儿。

第七首:红楼春梦好模糊,不记金钗正幅图;

往事风流真一瞬,题诗赢得静功夫。

所谓不记“正幅图”,应该是词人明义在提醒读者:金陵十二钗正册画图何故只有十一幅。在全书最最关键的大梦一回,回目用“游幻境指谜十二钗”,然正册偏偏是十一册。这缺少一幅金钗正册画图与判词,可就是谜中之谜了。对应此疑问,《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有文曰:“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薄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虽未明言翻看册籍为十一册,亦有暗示十二钗正册少一册之意。

按“推背图”解读这梦中之梦,方知著书人此举是有意对应雍正朝创立的军政中枢军机处。雍正后期,军机处有军机大臣十一人,若按金陵十二钗背面隐含来讲,这十一个军机大臣再加雍正皇帝,正好十二人组成了全国最高领导集团。而著书人故意缺少一位,就是因为作者弘皙曾经是这集团中的骨干,但后来因“逆案”被革除宗籍,泯灭家史,使得在清史中再难看到理亲王弘皙的身影了。

第二句应该对应“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情节。弘皙归隐石臼坨岛,有宗室亲友前来探望。这些圈内情人“丽藻抽思,点景绘象”,将归隐地荒凉寂寞之情用华丽词汇营造出太虚幻境来。这正是:“万种豪华原是幻,何尝造孽,何是风流!曲终人散有谁留?为甚营求,只爱蝇头!一番遭遇几多愁?点水根由,涌泉难酬!”

若将弘皙比作“金钗正幅”,继承人曹雪芹应该是此句中的所谓“金钏副幅”。按作者隐记家史来讲,书中主人公宝黛钗所隐原型,都有补记弘皙的一面。虽然书中宝玉也隐指继承人曹雪芹,但对应“金钗正幅”而言,将曹雪芹隐写成宝玉,似有“沾好人光”之嫌。而这宝玉在“试才题额”回中,可说是“风流”了一把。宝玉陪同众“清客”游园,按真情说所游之园便是弘皙归隐地石臼坨。这个被“试才”的宝玉也就是弘皙著书继承人曹雪芹,不仅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披阅增删”为《红楼梦》,后来还幻名畸笏叟对《石头记》进行过续评。

书中可佐证此说有两处:先一处,贾政带众清客去园中“逛逛”,贾珍巧遇宝玉,便有批注:“现成笋楔,一丝不费力。若特唤出宝玉来,则成何文字?”为何特唤宝玉题额就不成文字了呢?因为文中这宝玉明显可见尚在孩提年龄,所谓“试才”应该隐含试试这继承人有多大文才。见后面一批,便更说明问题:“不肖子弟来看形容。余初看之,不觉怒焉,盖谓作者形容余幼年往事。因思:彼亦自写其照,何独余哉?信笔书之,供诸大众同发一笑。”此批应是畸笏之笔。其中“不肖子弟”应该指弘皙亲友身份的“众清客”。这些清客多为宗室子弟,来看望因“逆案”而被革除宗室的弘皙,这些人对清廷宗室来讲可谓“不肖”。后面所批“形容余幼年往事”,正是批书人承认自己便是题额的宝玉真身。

再一处,介绍贾妃未入宫时,爱待这小弟宝玉,教授文字。有批注:“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致此竟放声大苦。俺先姊先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解读此批,亦可见批书人便是书中宝玉的真身。

不过,这两处批语同样都未属名,因为这明显泄漏批书人身份的评语,属名便无谜可言了。将两处文字及批语联系起来看,这批书人正是原著书人弘皙的继承人曹雪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