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俩红草根儿
俩红草根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890
  • 关注人气:3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康熙病死之谜(四)

(2011-10-11 08:19:04)
标签:

红楼梦

石头记

风月宝鉴

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

弘皙

红学

文化

 四、尤二姐“淤血凝结”再度映射康熙病症

既然清史《永宪录》记载了康熙因“寒颤”病倒,又因“血液凝结”而医治无效,贯用巧笔映射真情的著书人,一定会在书中对此大做文章的。  

所谓“苦尤娘赚入大观园”,就隐含胤稹设计使康熙在畅春园养病之意。解书中真情,凤姐(胤稹)说:“前于十日之先,奴已风闻,恐二爷不乐,遂不敢先说,今可巧远行在外(遣弘皙去东北祭祖),故奴家亲自拜见过,还请姐姐(虚笔)下体奴心,起动大驾(实笔),挪至家中”。后吩咐“都不许在外走了风声”,已然说明胤稹控制了畅春园。康熙自养病畅春园开始,身边侍从被胤稹心腹代替了,因而出现了“丫头善姐便有些不听使唤起来”的特殊情况。

更加“弄小巧借剑杀人”,来了个所谓丫鬟秋桐,竟破口骂道:“理那起瞎肏的混咬舌根!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好个爱八哥儿,在外头什么人不见,偏来了就有人冲了。白眉赤脸,哪里来的孩子?他不过指着哄我们那个棉花耳朵的爷罢了。纵有孩子,也不知姓张姓王(未见真诏)。奶奶稀罕那杂种羔子,我不喜欢!老了谁不成?谁不会养?一年半载养一个,倒还是一点掺假没有的呢!”

不论这秋桐映射谁,终不过是康熙的不肖子孙。考清史,在康熙两废太子之后,众位皇子为了皇权更是摩拳擦掌,你争我夺。老皇帝要给大清国选一合适继位人,可面对诸多皇子手足相残,早就煞费苦心,精心培养“以朕心为心者”的皇嫡孙弘皙。并且不许再议论立储大事。可这眼见快到老皇帝归天之时,秘立的接班人又不在,议论攻击这“孩子”也属情理之中。可是,这对于康熙来讲,真可谓致命一击。  

来看书中交待“胡庸医”如何看病:“进来诊脉,说是经水不调,全要大补。”若针对康熙传位而言,这便话中有话了。再传给嫡孙弘皙已不大可能,需要重新修定。接着有诊半日道:“若论胎气,肝脉自应洪大(气大伤肝)。然木盛则生火,经水不调亦皆因肝木所致。医生要大胆,须得请奶奶将金面略露露,医生观观气色,方敢下药。”于是,写这胡君荣一见露出脸来,竟“魂魄如飞上九天,通身麻木,一无所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关键还在下文:胡太医道:“不是胎气,只是淤血凝结。如今只以下淤血、通经脉(映射传位)要紧。”自然有理。皇帝驾崩,国不可一日无主,新君继位已成头等大事。正因此说,后面便补述“竟将一个已成形的男胎打了下来”。说明康熙早已定好的传位大业“流产”吿终。而所谓“觉大限吞生金自逝”说,也映射康熙将传位大计吞在肚中,没有面世就夭亡了。  

纵观全书,康熙临死之病症可谓记述真情的主线。从开始的秦氏“药案”、“脉案”,到秦氏父子的突然去世,再到晴雯的偶感风寒发高烧,更有宝玉的突现“痴迷”,尤二姐“吞生金自逝”,都紧紧围绕康熙病死展开叙述。综合起来讲,可见康熙皇帝应该是因病而死。只不过,这病本不该在短短七天就要老皇帝命的。正因为不肖之子急于夺嫡登基,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给老皇帝“对症下药”:一用气怒攻其心,二用劳神伤其心,三用急痛迷其心。如此这般折腾,就难怪“治病治不得命”了。  

作为解读者,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无法查阅更多的清史资料来互为佐证,使得书中有些隐含天机的秘情仍被“迷失”,故而难免出现遗漏或偏差。不妥之处,诚请业内有识之士给予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