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补天----细品红楼真故事(103)

(2011-09-01 08:02:13)
标签:

红楼梦

石头记

风月宝鉴

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

弘皙

红学

文化

其二,作者采用幻笔,逐一对归隐地荒岛景物进行“点景绘象,丽藻抽丝”。细谙内容,让人在眼花潦乱中视荒芜而不见,被所谓题额牢牢控制住思维方向,从而幻笔写成一篇《大观园记》。其真正的叙述之景,如“曲径通幽处”、“沁芳亭”、“武陵源”、“石碣”等,本就是归隐地特有的景物。具体到“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怡红院”等景致描述,更是用华丽词藻遮饰荒芜真情,属避重就轻之笔。若用“风月宝鉴”照其背面,一幅远离尘世、寂静荒凉的海岛风情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再者,题额中涉及到的“秦人旧舍”直言避乱之意;“淇水遗风”又暗露作者注重德行学识。

在“路旁石碣”处有批注:“更恰当!若有悬额之处,或再用镜面石,岂复成文哉?忽想到石碣二字,又托出许多郊野气色来。一肚皮千丘万壑,只在这石碣上。”作者此批竟在直透这石碣与《石头记》对应,而这石碣,直到现在仍在石臼坨岛上的荒野草菜之中(庙名久隐,断碣犹存)。正如批中所言,若在豪华都城,怎会将石碑弃于路旁?

(一)“曾用两处旧有之园所改”。大观园试才题额一开始,便有“非胸中大有丘壑焉想及此”一说,又有“苔蘚成斑,藤萝掩映”之词。作者在此批注“曾用两处旧有之园所改”。理解此批,可视为根据两个原型来作描述。这就给园中景色作下伏笔:虽一路介绍言词华丽,引经据典,然品味真情,并非想象的那样风景秀丽。荒芜凄凉景色,全隐含在太虚幻境之中,只不过用神奇幻笔描绘出来,使人觉得犹入仙境。细看背面,则是作者在隐述其归隐修书的栖身之地。所谓真真假假,其实大观园有两个生活原型――圆明园与归隐地。

(二)“潇湘馆”。作者笔下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岂不知这所谓“翠竹”却是指芦苇。书中故用大小反差之笔,表述这里的景色。试想,那千百竿翠竹掩映,得有多大一片?而写到房舍却是小小两三间、合着地步打就、小小退步、开沟仅尺许。最说明问题的是引一股小小水流,竟是“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看来所谓“千百竿翠竹”竟是长在院中,且“竹下有水”。应该是将芦苇塘幻笔写成了“翠竹林”。

书中提到“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又用“淇水遗风”、“睢园雅迹”两个文学典籍来隐露作者在此隐居著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