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错位的学习好比爱上错误的人

(2010-07-05 20:44:07)
标签:

考研

靶心

万有引力

数学知识

牛顿

分类: 杂谈时评
我第一次看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惊异于作为一个学过高等数学的我竟然无法理解几百年前的科学家写作的内容,我甚至一度陷入想了解清楚其中的数学知识,但我仔细想过,发现这本书对于一个学工科的我来说,我所需要了解的更多是其中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而具体的数学知识并不碍于我对于专业的学习,当然,我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观点。
我第一次了解到博士的培养目标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提问题”时,我很惊讶,甚至一度很轻视,“提问题”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吗?有这么难么?
慢慢的才体会到,一个敏锐的学者,一个能成大气的学者,如果能够提出很有见地的问题的话,也就表明了他的水平。这样的例子不少见,牛顿提的问题很简单:物体为什么向下落,而不向天上落去?纳什提出:统治经济学几百年的亚当。斯密定理是不是真的适应每一个经济现象?科斯反问:市场既然是很有效率的,为什么还要有公司?
这些简单的问题,却渗透着惊人的智慧,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博弈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就是他们三位科学家各自开创的。
一次与一位博士朋友学术研讨时,他提醒我,要了解自己在做什么问题?问我对我要做的问题想得够不够仔细,我当时信心满满地回答“是”,然后在接下的几小时间的讨论中,他就一轮一轮地对我进行学术轰炸,最后我不得不承认,我对要做的问题确实没有想透,一段时间过后,我再次和他讨论,当我理清我的问题的各个方面后,我发现问题的结构清晰了,文章的框架也成型了,要解决的问题也随之简化了。
一切源自于问题,可见问题很重要,一件事情,问题想清楚了,目标明了了,针对性就强了,靶心也就显得越发清晰了。
一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拿在手上,哲学家有哲学家的态度,数学家有数学家的态度,物理学家有物理学家的态度,但未必每一个看它的人能够想清楚自己要从中得到什么;我个人看来,我未必需要了解万有引力究竟是怎么推导出来,但这一过程所使用的推理方法却对我更有用。
我们需要的是瞄准靶心,避免偏离目标而造成错位。
一个大学生,大学期间没有培养专业和综合能力,而主要进行高中应试性学习,这是错位;一个研究生,硕士期间没有主要进行研究性工作,而主要进行储备知识性学习,这也是一种错位;这好比爱情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生,注定只能爱上一个错误的人。
大学生错位的学习方式很常见,在大学生进入大学的一段时间里,大学生相当一部分没有想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简单地照搬高中的学习目标,有一部分同学进入大学一段时间后进行了转型,有的就这样继续整个大学生活。
这继续的一部分,勤劳地学习,最终达到错误的目标。我听过很多同学、朋友向我抱怨:很认真地学习,但效果并不好。我仔细分析后,发现了这样一个普遍的问题:做得多而想得少。这是认真实干的一个大学生群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我们不能说他们不勤奋,他们只是做了不太有用的事情,或者说是不够有效率的事情。
努力与成效不成正比,研究与知识储备不成正比,结果往往缘自有偏差的目标,无效率的行事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