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就业考研研友导师严进中国 |
分类: 杂谈时评 |
拷问中国教育:研究生何为?
时下研友圈子流传这么三句话:
第一,话说没有考不上的博士生,没有毕业不了的硕士生。
第二,研究生,“烟酒生”谓之也。
第三,你“老板”那忙吗?
三句话道出了研究生的真实状态!简单的三句话,也反映一个事实:研究生的状态堪忧!因此,不免要反问中国教育:何为研究生?
“没有考不上的博士生,没有毕业不了的硕士生”,何以有此说法?在我上研前,并未有如此之闻,第一次从一位考博的学长听得,当时确给我深思。一句笑谈的话,却相当实在:中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严进宽出,而博士研究生则相对是宽进严出,每年考研大军的激烈竞争就可以窥见一斑,而硕博连读却相对少有人问津也反映了博士毕业难以获取。
这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硕士研究生水平含混,质量不过关,国家花费大量的钱财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未必货真价实,这个问题在当今的人才市场也有反映;与此同时,大批本该继续深造成为合格人才的硕士研究生却白白的浪费了(我们知道,西方相当部分国家的培养模式里面,硕士主要是作为博士培养的一个准备阶段)。
研究生,何以成“烟酒生”了。是戏谑?是滑头?既有此说,必有实情!但这一情形可能更多存在于工科学生中。研究生,我国的模式是师傅带徒弟、导师负责制,按说这一模式很好,何以在这一模式下又会出现“烟酒生“。
“烟酒生”,顾名思义,当然是得会抽烟会喝酒才可称谓之,怎么会有这种情形?在当今的社会状态下,功利思想日益风行,除了少数一部分研究人员确有学者称谓外,其他的多半可算是半个商人,那么跟导师做项目,不会交际自然是不行的!今天,大学校园已经逐渐沦为半个工厂,这恐怕是力推“产、学、研”一体化的精英们所始料不及的!大学的“孵化器”功能尚未完善,半个工厂倒是出来了!是可喜还是可悲?
再者,“老板”谓何意?这一称谓也多见于工科学科,其他科类也有见。字面意思可想而之,导师是老板,那打工的就自然是其学生了。虽然不尽是如此,但这一称谓却广泛存在,有些研友也戏称自己是“打工仔”。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工厂,小型化工厂,研友们时有如此感慨。
说到这里,我也得说一下在当前研友中所存在的几种导师类型:第一类,学术导师型,此类导师主要精力在学术上,虽然不免也有一些工程项目,但占的比例较少,所带学生主要协助学术研究,此类所带学生一般无自己的研究方向;第二类,老板型,此类导师学术占其工作比重轻,主要的工作集中在实践工程项目中,是典型的“老板”类型;第三类,自由导师型,此类导师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推荐所带学生一些研究方向,学生也可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也会有少量一些工程实践项目;第四类,导师放羊型,此类导师往往名头很大,功成名就,忙于应付各项事物,无暇引导自己的学生。
那么,话至如此,研究生状态所反映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培养存在哪些问题?
个人以为,有下面几个问题需要进行反思:
第一,当前功利思想在校园盛行,严重违背大学求真宗旨。
第二,大规模的硕士研究生直接进入人才市场就业,而不是进入研究机构或是继续进行深造,对我国来说是一种人才资源浪费。
第三,硕士严进宽出值得商榷,部分硕士培养时间过短。
第四,导师资质有待细化,资质标准有待更新。
(个人愚见,片面观点,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