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来 我只读了两本书
(2010-01-14 11:03:31)
标签:
校园杂谈 |
分类: 生活体味 |
文/铁骨凌霄(伤逝)
听一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书从大类上分,只有两类书,一类是历史、一类是数学。如何有这种分法,因为历史阐述过去,而数学预知未来。
是的,不知过去,不可谓之明;不知未来,不可称之智。
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十八年来,只读了两本书,一本历史,一本数学。
曾经拜读过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在后记中,作者开头的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由于我是一个通才,不是某一领域里的专家,城市研究只是我思想生活中的一部分。”也许一部分读者会认为作者过于狂妄,自不量力;但凡读过芒福德的书,定会有所改观,你可以将之称为一个哲学家,可以说作是社会学家,也可以说作城市规划学者,……;我想,单单这样称乎是不能概括他的博大精深的思想的,只能感慨世界上竟然有如此人才,作者确实无愧于一个通才的称谓。
自启蒙入学十八年来,我读了哪些书,我不想从历史、数学两类仔细分类,因为过去和未来往往连接在一起,我听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活在今天的人,他不是活在过去,就是活在未来;而我,愿意做一个活在未来的人。
虽然不用仔细分类,但我想就自己所读的书作一下梳理。
首先,我想阐述一下我读书的两个原则:第一,读书知根究源,我喜欢读一些思想源头性的书,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那么几个伟大的创造者,其他人不是在拓展他的知识就是在抄袭。这一类书,包括诸如《易经》、《国富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等;第二,读书有详略之分,我喜欢读书时取精弃粗,所有拿到手上的书,先浏览其大意,取其有用之处细读,余者走马观花,只领会作者大致观点。为何如此,因为这个世界上图书浩如烟海,倘或每本都细细研读,则未免主次重点不分,徒费精力,而收效甚微。
我认为下面有几类书,大凡想成为有学识、思想深刻之人是有必要涉及的。
读史可以明智,因此,史书不可不读。既然是中国人,那《史记》不可不读,假使你不读《史记》,如何知道我们古代称之为汉人,而现在仍称之为汉族;不读《史记》,又怎么会知道“中国”谓之“中国”。类似于《史记》的,我认为《左氏春秋》、二十四史是有必要读一下的,不单读,有些还得仔仔细细地读,因为中国人的精神就在里面,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就在我们的历史里面。不单是中国的史书,西方的几本主要的历史著作也需要看看。
不单是史书,关于中国人的根的一类书也需要看一下,这一类书如《易经》、《论语》、四书五经、老子的《道德经》、《孙子兵法》、韩非的《韩非子》,其他一些春秋百家的言论也有必要看看;这些书是关于中国人的根的书,一个有学识的人,是有必要了解中国人何以成其为中国人的,其中有一些是有必要记诵的,如《论语》中的一部分,《孙子兵法》等。
再者就是哲学一类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我认为是需要细细读的一本书,虽然不免枯燥,但读过后相信可以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了;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也是一本好书,有了哲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的时候就能够跳出原有的框架,另构一套思想体系,这是我读哲学一类书最受益的地方。
除了上述一些书之外,经济类的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政治经济学也可以读读,会大有益处的,非本专业的,虽然不必对其中所有曲线都有所了解,但经济中大致规律是有必要知道的,不然你就不可能知道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是要用纳什的博弈论才可以解释清楚的,而要达成一系列好的结果是有赖于多轮博弈的,你了解了,那么,事实上你可以预知未来的一部分了。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原理也有必要了解,了解了就会懂得现代社会的许多道理,具体的我就不细说了,推荐读一下《社会学原理》、《西方社会学史》、《社会心理学》,对非专业人员来说,了解这些大致差不太多了。
我相信,不用多读,就历史、数学两本书,一定能让你成为一个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