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枫叶红了
(广州
2010.10)
昨天,深圳所有媒体(包括《南方日报》)都关注深圳中学“六选三”确定了周智清、赖欣、钱彭宇3名学生为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人选之事。媒体的高度关注,说明这件事的异乎寻常的意义。
与去年首届相比,深圳中学今年同样采取了公开答辩的方式。但评委的参与度扩大了。
一、什么样的人被推荐?
深圳中学现任校长王占宝说:“素质优良、学术见长、责任至上”
。
可知,仅仅是学习好显然是不够的。综合素质排在最前面;还凸显了“责任”。
二、怎样被推荐?
(1)申请者高中期间总平均学分积点达到4.5(总分为5分)以上;高中期间总平均学分积点介于4.2与4.5之间,还要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并处于拔尖地位。除了北大的要求,深中还增加了“申请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学术素养和专业精神”这一项。
(2)推荐答辩会向社会开放。秉承“只有公开才有公正”的宗旨。
(3)答辩会流程:
候选人自述
现场提问
评委讨论(学生、教师、家长与社会人士、媒体记者)
工作组研究
校长裁决
三、推荐的结果预示着什么?
我想用《深圳晚报》的记者的“手记”来回答:
选秀也好,海选也罢。选了谁,可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传递一种人才培养信号。重要的是告诉大家:高校需要什么样的高中生;未来需要什么样的高中生。
借用一角略谈我的感受:
非常赞赏推荐优秀学生进北大。这样不仅可以给同学们起一种引领的作用;也必将推进我们的教育改革向前进。
去年深圳中学推荐给北大的三名学生中,有一同学在高考654分的成绩再加30分的实名推荐加分后,仍以与北大广东线691分的7分之差与北大失之交臂!
我非常赞同王校长的期望:对某一方面特别有优势的学生,加分的权限可放宽到50分!
那么多优秀的学生放弃了其他选择,把才华和梦想交给北大,北大应该好好考虑“拿什么来奉献给你”考虑如何向学生、中学、家长、社会展示它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培养机制。
高考的弊端很多,但在当下,它又不能不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尺!怎样能把考试和推荐结合起来,结合得更好?怎样能真正解放学生;怎样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快乐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去为中华之腾飞作出世人瞩目的贡献呢?我和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样寄希望于此及其无数伟大的变革......
让我们聆听教育改革的春天的步步走来。
(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