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记忆

标签:
姑母小城表妹夫姑父馄饨面天台 |
分类: 玫瑰情 |
英德是北江河畔美丽的小城。因了母亲的关系,我对它有难以忘怀的记忆。
前不久陪老人到小城。只见笔直、宽阔的马路取代了那些弯弯曲曲的小巷和风情万种的骑楼,我记忆深处的光滑的青石板路已没了踪影!
我那没有儿女的已辞世多年的姑母的四层楼高的青砖祖屋位于小城的东南的北门街上。这里,错落有致的小楼一溜儿两边排开,大都有南方特有的“挡门”。每到清晨,勤快的清洁工人就会拿着大扫把从巷子尾扫到巷子头。所以,记忆中的青石板街总是那么洁净、美好。姑母家在巷头。最前面住的是县小学的白老师,我还记得她的皮肤真的很白呢!
这次到小城时间紧,但渴望见青石板街的我还是让表姐夫带路开车寻找“昨日痕迹”。这个心愿终未完成!北门街一带早已是待改造的老城遗址,那些颇具特征的青砖屋几乎不复存在;而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街也变成了凌乱的水泥路。
时光总在流逝,但历史总让人铭记。即便那时我很小,很小。
我记得入巷口处的横街的右侧是我姑父工作的日用杂物门市部。虽年老但精力充沛的姑父值班的小阁楼里简朴整洁,桌子上那只瓷质的大花母鸡带着一群鹅黄色的小鸡,活灵活现,过目难忘。
文革武斗期间,学校里两派争斗的同学都到我家邀我参加他们的组织,母亲谢绝了我的同学的请求,把我送到这个相对宁静的小城。
故土重游,最能触发我遐想的还是姑父门市部对面的邮局左侧的糖果店。依稀记得那位面容庄严的沉默寡言的中年汉子——小小年纪的我就觉着这个人怎么看也不像卖糖果的!他像老师、像读书人!他是我表哥的好朋友经哥的父亲:国民党黄维兵团少校参谋,黄埔军校第18期学员。解放后他曾任小城里的商会主席。这次回去,我特地询问了已成为我表妹夫的经哥关于他父亲的一些经历。
经哥的父亲在解放前夕没有跟随国民党大部队撤离:一是认为国民党大势已去;二是在这座小城他遇到了他的心上人!经哥的母亲美丽、高挑,举手投足轻盈、利落。她和她的丈夫一样寡言少语、衣着整洁。虽然文革中她只是馄饨面铺的掌勺人!记忆中她煮的面很香,很甜。长大后我在广州、上海,甚至在香港吃的馄饨面都没有她当年煮得那么美味可口呢!
——现实永远替代不了忆念。
经哥的父亲早已辞世。
我的表妹夫经哥继承了他父母的优点,长得英俊洒脱;他的女儿枝枝也出落得像一朵花一样。。。。。。
我想:经哥的父亲、母亲以及我们的老一辈经历的苦难已和这座被改造的老城一样,永远过去了!但我们不会忘记曾经的一切。
我常常想起在姑母的四方天台上俯视北门街的一大片乌青色的形形式式的屋顶的情景,我喜欢那些美丽的有棱角的屋檐;尤其喜欢那只站在屋顶上的陶瓷的大公鸡——在寒冷的冬季,它的凛然、它的无畏、它的振翅喔喔叫的栩栩如生的态势给我们以温暖和勇气......已逝的过去,其实永远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现在看到周庄、乌镇,看到丽江的史诗般的屋顶,我都会想起我的姑母的老屋!
姑母的老屋在当时的北门街算得上气势非凡了。紧挨着我们的那户的楼宇几乎和我们的大宅一样挺拔、高大。两家的制高点——天台是相通的,只有半人高的石栏象征性地分隔着,彼此友好地各自敞开着天台门,绝没有一丝一毫的防范!儿时的我,看着天台墨绿色的花瓶柱子,往往会从革命斗争故事里生发出这样的联想:假如我是中共地下党员,假如敌人追捕我,我将从邻居的天台迅速逃脱!
。。。。。。
很多个凉风习习的夜晚,我在梦幻般美丽的天台上,望着眨着眼睛的星星,沉浸在那美美的成功摆脱敌人追击的喜悦里!那是有多少颗星星就有多少个联想的锦绣年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