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野心
(2023-08-12 09:31:39)
标签:
文化 |
作家的野心
黄闯
野心通常被当做一个贬义词使用。其实,野心是个好东西。有野心,有目标
不同职业的人,野心是不同的。工人、农民希望有超常的效益,科技工作者希望出原创性重大成果,国家干部希望当大官、干大事。铁凝在一篇文章里说,“作家要有文学野心”。
作家的文学野心是什么呢?我以为,作家的文学野心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多出作品、多出优秀作品。写了一本还想写第二本,写了散文还想写小说,写了乡村还想写城市,写了短篇还想写长篇,得了鲁迅文学奖还想得茅盾文学奖等等。譬如,在写《白鹿原》之前,陈忠实说:“如果没有一部可以做枕头的作品,五十岁以后的日子没法活。”陈忠实认为,散文、小说才是“正宗”的文学,尤其是小说。作为一个作家,像肖洛霍夫和柳青那样完成一部以家乡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写一部可以当枕头的作品,就是陈忠实的文学野心。写出《白鹿原》之后,陈忠实的野心得到了满足。
广东作家盛慧说,一个作家要不断地开拓自己的疆域。他说,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散文有点像花你的存款,这笔存款是不增值的,花一点就少一点。而小说就像买理财产品,它是增值的,因为你可以虚构,形成一个新的东西,这给了作家很大的自由。盛慧的文学野心不止是写散文、小说,他还要写一种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文体。
文学野心的第二种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读者,用自己的作品影响他人,影响他人的心理、他人的生活、他人的人生,影响更多的人,进而影响社会甚至人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他还说:“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就是文学的影响力,这就是文学的时代价值和社会功能。
王蒙说,文学可以纪念生活,创造生活和理想;也可以激发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智商和情商;还能让人在文学里经历所热爱、所期待的人生。
文学是世界的,文学的影响力也是世界的。贾平凹说:“作为一个作家,谁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长上脚,长上翅膀跑得更远一些。”贾平凹想将自己更多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让世界其他国家的读者也能了解到中国陕西极富特色的风貌及文化。贾平凹的文学野心,他的目标,不仅是陕西乃至全国的最高、最好,而且是世界范围的最好。在贾平凹的支持下,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胡宗峰教授、罗宾•吉尔班克副教授合作,将《废都》《秦腔》《土门》《高兴》《白夜》等翻译成英文,在英国出版发行,贾平凹文学作品进入了外国文化市场。
说了作家的两种文学野心,其实两者是完全统一的。只有多出作品、多出优秀作品,才能有影响力,才能影响他人,影响更多的人。只有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正能量、有感染力,能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学作品,才能有更大的影响力,才能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
铁凝在前述同一篇文章里还说,作家“同时要对自己充满警惕”。警惕什么呢?警惕粗制滥造。粗制滥造的作品,要么笔力不逮,要么格调不高,要么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粗制滥造的作品,谈不上优秀,更无影响力可言。
我们今天的社会为什么需要文学?今天的读者为什么要读诗歌、散文和小说?就是因为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心声。文学能够呼唤我们心中隐秘的情感,激起我们思想的欢愉,赋予我们前进的力量。
作家要实现自己的文学野心,首先要读书学习。写书从读书开始,多读书,多学习,向优秀作家学习,向优秀作品学习。当代中国作家要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累素材、寻找灵感、增长智慧。莫言说,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机会永远是留给最渴望的那个人。作家要学会与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问问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静心学习,耐心沉淀。
陕西作家史飞翔在一篇文章里说:“我是一个书痴,从小就爱书,我对书的喜爱胜过世间任何事物。只要是我看上的书,我都会不惜代价,想方设法把它买到手。如今家里书籍都堆满了,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忍不住想要买书。我看见书就想买,如同蚂蚁遇到虫子、田鼠瞅到粮食,非拖进洞不可。有一回我买了一本书,兴高采烈地捧回家,却发现家里早有一本。这也没关系,多了一本同样的书,心里还是很高兴。”
作家要实现自己的文学野心,仅靠读书学习是远不够的,要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也就是说,作家还要有一种“野心”,“野外之心”。另一位陕西作家朱鸿说:“居于都市,昼夜有噪,我希望有地方能抚慰我的神经与灵魂。我能想到的最安静最惬意的地方,是乡野。我向往乡野。”
走出书斋,走向野外,沉入城市和乡村,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创造,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思想力、表达力,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才是作家实现自己文学野心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