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养生观念来看,健康取决于两大因素:气通和气足。西方观念的所谓健康就是体格强壮,主要表现为气足,这是生理方面的,靠锻炼和饮食营养即可获得。而中医强调气通,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实践证明:凡是心理方面有情结,有阻碍,观念上有对立,生活中有不顺心的事,都会造成某些经络阻滞,引起身体的不适或疾病。长期气不通畅,看起来健健康康一个人,没准什么时候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暴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本文论述的德性修养,这是养生的基础。现代医学把它归纳到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两个方面,其根本还在于德性修养。
因此,养生首先要重积德。老子云:“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重积德是因,长生久视是果。重积德是道,各种养生方法是术。重积德是基础,养生术是技巧。孔子曰:“仁者寿。”一颗宽厚仁慈的心是健康长寿的根本。四川省老庄学会老子论坛经历六年的研究论证,总结了德性修养的六个方面:
1、避免摩擦的处世态度。
2、乐于分享的奉献精神。
3、忠于职守信守诺言。
4、谦虚处下抱怨以德。
5、帮助他人成就自己。
6、趋吉避凶长盛不衰。
首先让我们大致体验一下这六个方面对养生的心理作用。
一、世人都有攀比心,攀比会产生嫉妒,产生嗔恨。一攀比就会有摩擦,摩擦进一步就会有斗争,最终导致
两败俱伤。所以养生首先要抱着避免摩擦的处世态度。
有一次老子论坛讨论到一个不合理的现象:退休干部工资只有三千,而在岗干部工资高达八千。这样一攀比心里就会不平衡,由这种攀比心就会产生不满情绪,长期的不满情绪就会造成某些经络阻滞,引起身体的不适或疾病。因此最好的心态调整方法是:找到这种工资分配潜规则的合理性,消除观念上的对立,化解心理方面的情结,这样才有利于养生。从哲学意义上来分析:凡是存在的现象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旦其内在的合理性消失,这种现象也就随之不复存在。当用这种观点来看待任何看似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时,心里的那种攀比和嫉妒就消失了,因此这种避免摩擦的处世态度,无疑是养生的滋补品。
二、世人都有占有心,占有会产生贪婪,产生对立。占有心就会舍不得放弃,舍不得与人分享,就不足以使人拥护。乐于分享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事事顺,事事顺才利于养生。
最近看到网上一个帖子:“西藏很快就很冷了。请问一下周围有没有四到十岁孩子的旧衣服和鞋子,因为小朋友衣服少,捐的人少,所以这个岁数的孩子缺衣服。如果你没有合适衣服可以邮寄,请帮忙转一下贴也好,也许您的简单复制,就能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冬天。地址:西藏拉萨市扎基西路工商联小区内西藏攀德达杰职业技术福利学校校长:多吉(13518977011)邮编:850000”。但是我们现代人似乎太忙,许多人都有多余的衣物或其它什么东西,但从来没有想过让更需要的人分享,哪怕是放在家里放过时甚至放坏。这样的心态必然反映在饮食上,导致这些人饮食无度体态失常,体内积累了很多脂肪或毒素,当然不利养生。
三、世人都有敷衍心,敷衍会产生疏忽,产生失误。敷衍心就会得过且过轻诺寡信,生活懒散办事拖拉。这样的人违天时背人意,自己的生活都不能理顺,怎么能很好的养生呢?
有一位很有学识的电视剧导演,天文地理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但就是对区区小事不屑置理;总以为有才就可以走遍天下,立志高远雄心勃勃,但又不愿从身边具体事情做起;经常工作出现纰漏,承诺的事兑不了现,但总是找各种借口敷衍过去;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人生漂泊不定,情绪反复无常,生活得过且过,健康每况愈下,别说延年益寿,正常的寿命都成问题。带着这样的人生观编出的电视剧,用以指导大众,哪怕才高八斗,也会误导群生。可惜这样聪明过人的才子,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殊不知正是他自己,违背了四时起居之道,违背了人伦忠信之理,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糟蹋了自己的身体。
四、世人都有自是心,自是会产生傲慢,产生隔阂。自是心就会过分自尊喜欢护短,不能和谐与人相处。凡事都不服人,不能谦虚处下,心里总是纠结,整天怨这怨那,不利养生。
我们老子论坛每次讨论有一个现象:为了深入领悟老子,每次都拟好了讨论的主题,但发言时总是容易扯到一边去。这是由于自是心引起的,因为有的老师尽管学术造诣很深,但却没有履行老子谦虚处下的精神。有些人不是去学别人的长处,而是去挑别人的毛病。这样谁也不服气,心里会产生隔阂,甚至为一句话长期积怨在心,实在不利于养生。为了化解这些无谓的纠结,我采取报怨以德的态度,主动和有怨气的老师沟通,致歉,提供方便,表示友好,避免再次产生误解,这样大家心里就舒坦了。我长期按照慧能说的“真正修道人,他非我不非”,谦虚处下,尊重他人,报怨以德,化解冲突,自己也心情舒畅,经络畅通,十多年都不生病。
五、世人都有利己心,利己会产生排他,产生损人。利己心就会心胸狭窄容不得人,不能推己及人与人为善。这样就会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失去很多拓展的机遇,情绪不疏难以养生。
有一位退休后到处做义工的处级干部在《助人是养生的良方》中写道:“很多人退休以后,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退休后出现很大的失落感,身体状态不好,有的健康还迅速恶化,其根源主要是缺少一种精神寄托。我退休以后,坚持助人自助的原则,精神状态越来越好,胃口越来越好,身体状态也越来越好,不但没有大病,而且几乎不感冒,我主动协助丈夫的事业,家庭也越来越和谐。原因主要是建立了一种新的精神寄托的平台,焕发出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永远乐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我内心充实,心理平衡,受人尊敬,避免了一些老同志老干部退休后由于缺少精神寄托带来的失落感,这就是我养生保健的良方。”
六、世人都有侥幸心,侥幸会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侥幸心就会产生风险造成挫折,一旦失误大伤元气。伤一次元气折一次寿,显然于养生有害,若不能“居易以俟命”,哪能健康长寿?
我们老子论坛研究老子,植根于老子思想的道法自然,最大的优势是洞察宇宙万物的演化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易”。故《中庸》云:“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根据“易”就可以推演出人生的吉凶祸福,由此可趋吉避凶长盛不衰,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经过各位同仁七年的辛勤耕耘共同努力,虽然我们已经发表了十一辑论文,两部专著,甚至登上了《东方文化》的高端论坛,但不要以为我们掌握了《道德经》的理论就能养生,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其实我们对长生久视之道的领悟还差得很远,因此这些年我们有的老师身强力壮却大病一场,有的老师动了手术而大伤元气,甚至有的老师怀着满腹经纶离我们而去。如此等等留下的无穷遗憾,岂不发人深省?由此可见我们对“易道”的领悟远远不够。
下面我们再从理论上论证六种德性修养与养生的关系。
首先看看避免摩擦的处世态度与养生的关系:每个人的生命能量是有限的,这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生命好比一盏灯,“油熬干了,命就没了”。根据中医学理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七情六欲有损人的健康,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避免摩擦的处世态度可以大量减少七情六欲的发生。这好比宇宙规律中行星运行的轨道,各行其道才能互不冲撞。《中庸》引申为处世法则:“道并行而不相悖。”故老子云:“古之善为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根据老子的教诲,避免摩擦的处世态度是养生的一大法宝。
再来看看乐于分享的奉献精神与养生的关系:生命在于聚能,好比油灯需要添油。添油的方法在于积德。很多人以为积德就是做好事,其实做好事不一定能积德,积德的精要在于得到众人认同。“德”字就是十面四方众人一心所向之意,“积”者储存也,有核算之意,所以古圣先哲所谓“积德”与存钱类似,就是通过乐于分享的奉献精神,从而感化人心积累能量。老子云:“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有道者效法天地,故能养生。如何效法天地呢?“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乐于分享的精神奉行的是天之道,以有余而奉天下,得天下人拥戴,“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者“必得其寿。”
第三我们来分析忠于职守信守诺言与养生的关系:生命是具有负熵能量的耗散结构,有序化让生命运行正常;无序化使耗散结构解体。忠于职守信守诺言是人类维持社会秩序的保证,它可以使人类社会处于有序化状态,让国家社会长治久安。同理,一个忠于职守信守诺言的人,内心世界是理性的,生活习惯是有规律的,生命节律更趋于有序化,故更有利于养生。正如老子指出:“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心不妄动,少耗能量;行不逾矩,少受挫折。信守诺言,众望所归;忠于职守,道法自然。抱一守中,万物自化,养生必在其中。
第四我们来分析谦虚处下抱怨以德与养生的关系:老子云:“江河之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一个谦虚处下的人心态低位,心态低位容易得到同情和谅解。故《易经》六十四卦,唯《谦》卦六爻皆吉。要做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必须清心寡欲,其结果必然能得到群众认同。人们的同情、谅解、认同都是养生的心理补药。能做到谦虚处下报怨以德,必然“曲则全,洼则盈”。报怨以德“曲则全”,则可明哲保身;谦虚处下“洼则盈”,则可聚能养生。孔子曰:“恭则不侮,宽则得众”,恭则谦虚处下,宽则报怨以德,能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乃仁,“仁者寿”。
第五,分析帮助他人成就自己与养生有何关系:老子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通过帮助他人,最终成就自己,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广义养生的内涵。乐于帮助他人的人一辈子生活在圆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这就是最好的养生环境。如果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成就了自己,这种成就必然是长期的、稳定的,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以其不争故无忧”,无忧者寿。《中庸》指出:“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因此志躇意满,心安理得,乃人生之大幸,这样的人无论是其内心世界还是外部环境,都比自私自利或穷困潦倒的人,更有利于养生。
第六,趋吉避凶长盛不衰与养生有什么关系呢?老子云:“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只有“顺其自然”“后其身”“外其身”才能避凶;只有“惟道是从”“身存”“身先”才能趋吉。趋吉避凶才能长盛不衰,不衰即是养生,长盛不衰意味着长生不老,故趋吉避凶既是社会运作的最佳途径,也是养生的最佳途径。很多人以为最好的养生,是关起门来,百事不管,这是误解。这样苟活百岁,也是没有意义的。俗话说:“大隐于市,中隐于郊,小隐于山。”真正修行的人都要通过世间觉悟来印证。“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天之道”才是最高的养生境界。
综上所述,研究老子,一定要反思自己;尊崇老子,更重要的是在于行。尤其是作为老子论坛的三名创始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我们三人必须带头,从自己的德行修养入手,努力让老子论坛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庄子》养生主这样描述“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官知止而神欲行,无厚入于有间,故游刃有余。”庖丁的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而不卷刃,文惠君由此悟到了养生之道,养生必须合道而行。前述六项德性就是合道而行的修养,修养德性才能“官知止而神欲行”;修养德性才能“无厚入于有间”;修养德性才能“游刃有余”;故修养德性才是养生的根本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