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孝道养生心法(原创)

(2010-05-04 16:34:48)
标签:

养生

孝道

《中庸》

论语为政篇

健康

分类: 思维养生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孝道是效法之道传承之道。孝道可包括十个方面:养、敬、色、忧、礼,继、述、事、法、诚。通常人们对孝道的理解就是赡养父母,这是很不够的,《论语为政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以孝还应体现为尊敬父母。《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发于心,敬现于表,表现得恭敬,内心并不一定服气;脸色发自内心,所以色是更深入的孝道。《论语为政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色发于心,忧亦发于心,忧,不仅见到父母时和颜悦色,而且父母不在身边时,也常常惦记着父母。所以忧是更持久的孝道。《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里孝道的意义已不仅局限在家庭,而扩展到社会礼仪的范畴了,成为治理社会的工具。正如《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可见礼是社会化的孝道

    以上五方面的孝道:养、敬、色、忧、礼,孝的对象还局限于自己的父母。而《中庸》将孝的意义又扩展了五个方面,孝的对象扩展到前人乃至天地。《中庸》指出:“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正如今人所说的“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应该视为孝道的延伸。其中“继”重在心中的孝,“述”重在行为上的孝,“述”从走之旁,对于古人恐怕就不仅仅是口述或用笔记述的意思了,可能还有“承”的含义,即承担起将前人的事业发扬光大的责任。所以继是遵循前人志向的孝道述是承担前人事业的孝道。《中庸》还指出:“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其中“践”、“行”、“奏”、“敬”、“爱”都是“事”的表现形式,于是孝道中还可以加上“事”,事是以前人为表率的孝道,已带有效法前人的含义。继和述是接受性的,较为被动;事是效法性的,较为主动。再由此意义延伸,效法也是孝的表现形式,《中庸》提出:“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法”就是效法,效法君子的思想言行,这应该是更加心胸博大的孝,视一切众生为佛,“礼敬诸佛”“恒顺众生”乃普贤菩萨十大愿之一。所以法是效法君子的孝道。《中庸》最为核心的理念在于“诚”,“诚者,天之道也”,诚即天道,这就是儒家观念的本体论。“自诚明,谓之性”“率性之谓道”,佛家的本体在“性”;道家的本体在“道”;儒家的本体在“诚”。道能率性,性靠诚明。“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就是对天道诚心诚意的效法,这就是说,最究竟的诚意,还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诚实、真诚,更要体现在对天道坚信不移,永不言弃,这才是最大的孝。其中“择善”的善,也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善良、和善,更要体现在对天道完善遵循,永执厥中。这就是中庸,这就是最究竟的孝,所以诚是效法天道的孝道

    以上我们根据儒家学说,简要论述了养、敬、色、忧、礼,继、述、事、法、诚十大孝道的因缘。

    至于养生,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别:通常我们讲养生,指的是保养身体,以健康长寿为目的。但古人讲养生,其含义要广得多。首先须通过心态的调整(调心),修炼自己的禀性(修性),改变思维模式,去掉不良习气;其次必须放弃固有的观念,游于人世间而心不染著(无染),破除世俗的知见,进入超然物外的境界(扩容);最后在上述自在状态下,升起人生大智慧,道法自然善利万物(积德)而养生,自然而然地获得健康长寿(合道)的受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