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地处太湖之滨,自古以来就是物产富饶之地,美食自然少不了。只可惜,时间有限,肚子有限,我们也没有特意去最为著名的观前街太监巷还有最近在苏州火的不能再火的凤凰街,只是浮光掠影地尝试了一些行程上的,颇有苏州特色。苏州菜偏甜,口味上北方人可能不大习惯,也就是浅尝辄止吧。
第一顿饭:七里山塘“玉涵堂”
第一天的傍晚,我们俩把车停在了七里山塘的停车场,在酒店办完入住,一切忙完,才忽然意识到肚子饿了,实在不想多走路,看到酒店旁边有一家古朴的院落,上书“玉涵堂船菜”,便进去了。玉涵堂原是明代吏部尚书吴一鹏的故居,历史悠久,是苏州最大的古建筑。我们光顾的这部分,被改作私房船菜馆。船菜是江南一带的特色,但是真正在船上吃的已经很少了。

这里的装饰风格是格外具有江南特色,在这里吃饭,自然就心静了:


苏帮菜用料上乘、鲜甜可口、讲究火候、浓油赤酱,可惜我们只有两个人,瑾胃又有点不舒服,所以我们俩没敢多点,只点了有代表性的两个菜:响油鳝糊和鸡油炒空心菜。
响油鳝糊因为鳝糊上桌后盘中油还在噼啪作响而得名,鳝丝酥软,味道回甜。



鸡油空心菜,丝毫不觉得腻,反而很香

汤点了一道“平庸”的西红柿鸡蛋汤
在这七里山塘的夜色中品尝苏帮菜,也是别有一番风情的:


第二顿:山塘老街小吃当夜宵

山塘老街到了晚上更为的热闹,如果逛饿了,不用担心,这里有苏州的小吃可以当夜宵,我们就发现了一种看着很有食欲的点心梅花糕。梅花糕用各色干果点缀,特别的香甜:



第三顿:老字号苏州面大王——朱鸿兴面馆
在苏州吃的第三顿正式的饭,是从苏州博物馆出来的时候,觉得实在是饿坏了,过了齐门路,就看到这家朱鸿兴,凭直觉这一定是一家老字号,来到店前一看介绍,果然是家做地道苏式细面的老店。朱鸿兴创于1938年3月(民国27年),是苏州现存有苏州传统特色、最原汁原味的少数苏州面馆之一。苏州人逢年过节吃面都是要来朱鸿兴的。
苏州面条讲究汤水,朱鸿兴亦然。每日吊汤像菜馆里烧高汤一样,决不含糊。因此朱鸿兴每日吊汤都用鸡肉、猪肉、肉骨头、鳝骨做原料,加水煮透。
有了好汤水,还要有细面,这样才能把汤吸进面里,味道就能吃出来。朱鸿兴的生面与众不同,用的是28牙细面,加上下面师傅的高超技术,入锅后涌一下,加冷水,再涌就要捞出,用抓篱捞拨成形,盛面的抓篱朝空中掼两掼将面卷紧,这样既能吸足汤水,又有吃口。为了突出浇头的色、香、味、形,还别出心裁地用各式瓷碗与不同色汤来衬托,如蹄面用红汤红花碗;焖肉面用红汤青边碗朱鸿兴;虾仁蟹粉面用白汤金边碗。根据顾客需要,一碗面可以做成硬面、烂面、拌面、汤面;紧汤、宽汤;减咸、增咸;重青、免青和免红等不同口味,根据顾客胃口大小,面量可以多点或者少点,还备有胡椒粉、姜丝、辣油等佐料,给顾客选用。




我和瑾一人点了一碗“朱鸿兴”的招牌面,一碗焖肉爆鳝面,一碗虾仁鳝面。汤头确实很鲜,但味道是甜的,吃两口还可以,吃多了真的不太习惯,还是更时候江南人的口味。面端上来才发现,原来面和浇头是分开的。面应该属于南方的碱面吧,口感和北方的面完全不一样,面条非常非常的戏。吃面的时候,不由地内心发出感叹,中国真是大啊,小小一碗面,全中国都有那么多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吃法。相对来说,西餐就显得如此的贫乏了。

这一份是虾仁鳝鱼面,鳝丝脆甜,别有风味

这份是焖肉爆鳝面,那块肉是经过了特殊焖法制作的

把虾仁鳝面的浇头到近去拌匀

焖肉、爆鳝丝导进去

吃面喽!~~~~~~~
“慢品苏州”系列:

木渎古镇
苏州山塘御苑精品酒店

姑苏第一街——七里山塘
【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