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之中,我从未存在】

(2025-06-20 20:52:28)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当我作为个体的“我”说“我们”时,似乎理所当然地将“我”认作我们之中的真实存在,一个具有“我们”属性的存在者,以致用“我们”的群体属性代替“我”,心里不觉地将表达主体“我”置之于“我们”的事件中心。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见这样的情况,某个人开口即是“我们的……”、“我们认为……”、“我们看见了……”等等,其实这里的表达主体是个体的“我”,而非“我们”。可习惯性让言说者“我”将自己当作“我们”的代言人,或者说言说者认为“我”可以代言“我们”这个群体,通过权力、权威、利益等综合形式的无形赋予,或者得到“我们”这个群体的共同确认。事实上,多数情况下,赋予、确认并没有发生,甚至有可能言说者我根本就不在其口中说的“我们”所指向的群体中,只是基于说话习惯、思维惯性等而以“我们”作为表达的主语。

      这种以“我们”表达主语的说话方式,于言说者更像是一种心理预设,从认识角度看,说话者即认识者其认识基于认识者自身将“我”预设在“我们”范畴之内,并以“我们”作为表达者我的起点,而不管说的时刻无论从物理位置、社会意义或当时语境情况,认识者亦即言说者就这样将“我”代入概念“我们”中。因为长久以来,“我”的个体属性经常被以“我们”的形式所代言,导致个体我意识不到“我”的存在。由此,个体的我属性特征逐渐在人群中消失,即便仍在使用词语“我”,可“我”已然空心化,其间无我。反之,此时使用“我们”一词,“我”已经不在其中。

      从语法层面审视“我”与“我们”,个体言说者“我”说“我们……”,认为“我们”中有个体性质的我在,并简单、习惯地以“我”代言“我们”。这种“认为”的感觉亦或来自于“我”与“我们”之间关系存在的语法事实,毕竟从语法角度“我们”反映出“我”在。说“我们”时,通过“我”与“我们”的语法关系的存在找到“我”,并由“我”的属性的向外推延而得到“我们”的关系存在的事实。在习惯性的口语表达中,悄然扩大“我”的语法事实的存在。

      认识角度看,一切言说意指的表达,都暗含着是一种以认识者即言说者“我”为中心的表达,认识者的认识从“我”开始向外延伸,有时,这种表达容易扩大化成为“我们”,并使得言说者“我”以为自己是“我们”的在,并居于“我们”的中心,“我”的中心即为“我们”的中心,由是获得“我们”代言身份。再进一步说,即便使用“他们”、“你们”等群体集合性质的词语,“我”也会潜入其中并进行代言。

      言说者“我”说“我们”,仿佛在求证于“我”的存在,在“我们”的存在中,找到一个具体的“我”的存在。亦或说,“我”的存在是以“我们”的存在为背景参照的,这就使认识者即言说者潜在地始终要向“我们”之中移动,且占据“我们”的位置。语言是一种事物的关系体现,词语“我们”则将认识者“我”和“他者”联系起来,通过语言关系存在抵达对象之间的联系,即:“我们”中显示“我”,这是认识者认识自身和对象带来的认识上的关系存在,可我仅是一个语法存在吗?我不在“我”、“我们”的显示中。

      在相互的事实关联中呈现的“我”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定义不了“我与我们”,“我”的存在经常退到“我们”存在之中。“我”是我的存在,我是我自己的存在,在我的存在中窥见以“我”起始的我的对象世界。“我们”之中,我从未存在,我们之中,我从未存在。

      注:2025.6.19-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呼吸呼吸】
后一篇:【抽丝于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