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人的26日

(2022-03-14 15:35:39)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上海人每月最企盼的是哪一天?也许您会说,是发工资的那一天,错!上海人最企盼的是每月的26日。

为什么?因为每月的26日是可以提前使用下个月粮食计划的日子。按理说,粮食是按月计划供应的,从每月1日起可以使用当月的粮票,但定粮不够维持到月底的现象日益严重,不得不寅吃卯粮,将计划逐月提前,经过多年的演变,最终定格在26日。

在那个年代,粮食短缺困惑着每家每户。经济上有困难的仅是部分家庭,至少还有些经济上比较宽裕人们,而粮食不够吃的,几乎覆盖了全城居民,无论贫富,无论领导干部还是平头百姓,无一例外都会遇到定粮不够吃的问题。有一位企业的主要领导对我说过这样的话,要是有人突然要我凑五十元现金(当年相当于大半个月的工资),我还有办法应付,若是要我凑五十斤粮票,我便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由于要等到26日才可以使用下个月的粮食计划,25日便成了上海人最“瘪的绅士”的日子,不要说是隔夜粮,就连当天的夜饭米没有着落的人家也有不少。当时我家的家境还算不错,但家里男多女少,在粮食计划上没有优势,25日断粮也有过几次,记得有一次父亲不知从哪里买到一包煮熟的老菱回来,一家人以菱代饭,算是混过了一顿。

26日一早,最热闹的是粮店,几乎每一家粮店前都有拿着米袋子,排队等开门的人,店门一开,就有人急着买了米赶回去,家里还有人等米下锅呢。

七十年代末,我陪母亲在医院的观察室里挂盐水,救护车送来一个老头,入院时脑子还清醒,他吃力地关照家人,不要忘记去买米,还有几斤大米的计划没有用掉,不久便陷入了昏迷,当晚就去世了,可见买米在这位老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要是家里的存粮无法维持到26日,那麻烦就大了,若是不愿意挨饿,唯一可走的合法途径便是通过各级组织申请借粮,即透支下个月的粮食计划。要通过居民小组,详细说明原因,写书面申请,经居民委员会同意,由粮管所批准,方可透支三五斤粮食。

那时母亲担任居民小组长,常常会做帮居民写申请的事,那时透支的理由大多为“家里来了客人”等不可预料的突发情况,要是以“小孩食量大”作为理由,会受到“生活无计划”的批评。

每年一月份,春节期间人来客往较多,用粮“豁边”的现象比较突出,23、24日就有人来申请了,当问及如何来归还透支时,有一个相当有充分的理由:二月份只有28天,可以省下三天的口粮,足以把计划拉回来。

当然也有人会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解决饥饿问题,在我居住的居民区里就发生过一次偷饭事件:放在煤球炉子上的一锅饭不见了,马上报警,过了一会儿,空锅子又回来了,似乎盗亦有道,只偷饭不偷锅,干这勾当的自然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最终也就不了了之。还有一家大型企业的工程师,凭着绘图技术,伪造食堂的饭票,居然也混到了几顿饭吃,不料有一次食堂师傅的手是湿的,清点饭票时发现饭票上的字化了,是假票,便报了案。那年头文化高的人不多,在一个大型企业中,有画饭票技能的也就那么几个人,一查就查出来了,那个工程师不但丢了面子,受了处分,还节衣缩食退赔了好长日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