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江教授的一天
文、图/南雁飞
一天,麦子可以抽长长的穗,春蚕可以吐好几圈丝,奶牛可以挤一桶奶。
一天,对建筑工人来说意味着房屋增高了几米;对老师来说意味着给孩子们又多传授了知识;对艺术家来说意味着又多创造了美。。。。。。
让我们把探询的镜头投向神经外科医学界的“大腕”
于春江教授,看看他生活里极其普通的一天。

8:30——9:30
病历讨论
早晨是精力最充沛的时刻,在查房前,于教授会花上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和神外二病区的主任和医生们在看片灯前研究病情、探讨治疗方案。这个时刻,是于教授为整个病区患者的治疗方案把关的时刻。这个时刻,于教授的思维神经的活动频率很高的时刻。

9:30——10:30
查房
查房时刻的于教授,在病人看来,与一位神经医学界的大师形象来比,似乎更象家中一位睿智、慈祥的长者。亲切、和蔼、贴近人心,中肯的点评和对患者治疗了然在胸、掌控自如的气度,让人很自然地生出由衷的敬意。就如来自河南的患听神经瘤的纪先生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满腹医学经纶的于教授,由内自外很自然地散发出一种气场,让人不由自主的仰视。把生命交给一位这样的医生,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10:30——11:00
远程会诊
今天的远程会诊是冀中能源邯郸医院的一个2岁的孩子,医生和家属在视频的那一端。患儿的影像资料在会诊前就已经通过网络传过来。于教授仔细看了患儿的资料,分析了病情,诊断是髓母细胞瘤,于教授对患儿的手术方式、治疗、疗效及远期疗效都给了非常精彩的建议。每年,会有上百个这样的患者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于教授的诊治。
11:00——下午4:00
手术
忙完这些,快近中午了,于教授匆匆吃完中餐就上台手术了。大脑是人体最为精密的器官。稍有不慎,对病人就可能会是不可逆转的致命损伤。《北京晚报》曾这样称誉于教授:勇闯脑禁区的神刀手。此时,手术台上的于教授就是一位与死神搏弈的神刀手。数以千记的患者经由他的手重新走向新的生活。
下午4:30—— 深夜
言传身教
手术结束后,稍事休息,于教授带教的几个研究生来向他汇报学习和工作情况。每隔一段时间,于主任就会给弟子们安排一次这样的例会。例会上,弟子们向于教授讨教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难题,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展程度。2009-2011年,他们手里还有一个由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于教授在这个项目上倾注不少的心血和精力。时间一点一点沙漏。不知不觉早已过了下班时分。这夜,于教授办公室的灯一直亮到很晚很晚。
2010年的这一天,对于教授来说,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按部就班,没有什么特殊的。这一天,是于教授生命中极其普通的一天。可这一天,却有很多事物因为于教授而悄然改变,有人因为于教授而增长业务知识,有人因为于教授而获得安全感,有人因为于教授而得到更好的诊治,有人因为于教授而获得新的生活,有人因为于教授而获得力量,还有更多的人将受惠于于教授为脑科事业的探索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