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到来前,再看看这座城市(下)
(2009-12-27 19:17:30)
标签:
杂谈 |
上海是个国际大都市,但却有点难以融入
上海是金融中心,很有范,但难以找到归属感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来了,“新上海人”在建设上海,成就自我
上海一直是人口总量呈集聚和不断扩大趋势的地区。开埠时人口不足10万;至1949年为520万人;至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已增加到1391.04万人,是解放初期的2.7倍,占全国总人口的1%。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888.46万,其中外来常住人口517.42万人。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978人。
人口总量的上升是由于大量人口迁入和外来流动人口增长迅速,此时,上海人这个名字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新上海人”成为它的注脚之一。
新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代表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位理财师告诉记者,这些人具有激情、勤奋努力、坚毅果断等优秀品质。记者走访的几位“新上海人”,也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何沿是山东人,35岁的他来上海已有15年,同济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某国际IT巨头。“那时工作很好找,大三的时候就有很多公司来学校预定。”十年前的上海还远不是现在的样子,何沿说:“大都市,生活成本和老家相比高得多,但机会也多。”一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恋爱了,结婚了,新房就买在浦东花木。何沿的“座驾”是桑塔纳3000,开了有几年了。“我对老的东西有特别的情感。”边说边叫唤7岁的儿子:“乐乐,别乱跑。”
何沿最后说他的家就在这里了,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习惯了。“我们一家都早是上海户口,或许我算上海人吧。”
另一位男孩子杨勇则属于工作在上海,家在外地。可昆山算外地吗?估计连上海人自己都闹不清,不然11号线怎么就直接到昆山了。杨勇家的小区走到11号线就几分钟,“每天地铁上下班就行了,暂时没必要买车,但等以后有钱了,真正需要改善生活品质的时候也会考虑。”
来自山西的胡冰峰很直接:“生活中,我感觉我还是老家的乡下人;工作中,我觉得我可以做得很好。”2003年底从家乡来到上海,2007年买房,2008年结婚,这是胡冰峰在上海的生活轨迹。他说选择这个城市的初衷是因为有很多可选择的机会,不会大学一毕业就知道一辈子的事情了。直到现在也偶尔想到过离开,但一直留在这里是因为已经站稳脚跟,有能力生活下去,而且要在上海沉淀和积累一些能力等等。
他已经买车,因为环线内的房子价格太贵,只能买远一点的地方,买车就成为必须的。“对于上海开车这点儿事,没有什么说的,就是油价贵,路难认,都开了一年,到了很多地方还是经常走错。”
对于汽车厂家来说,能否抓住“新上海人”这一消费群体至关重要。根据今年7月《解放日报》联合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对目前在上海工作、生活、学习的非上海籍人士即所谓“新上海人”的专项调查数据显示,在他们的数百份有效回收样本中38.7%的“新上海人”年龄集中在26至35岁,88.4%的人受过大学教育,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总数的9.9%。大部分“新上海人”在上海生活了1至2年,属于起步阶段。在上海生活3年以上的受访者为22.40%,其中公司员工占绝大多数。他们年富力强,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正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和职业的黄金时期。
数据显示,“新上海人”中的34.1%的人拥有或共同拥有汽车,76.4%的“新上海人”有买车的打算,超过5成的“新上海人”购买第一辆车的预算在10万至29万元之间。
“新上海人”的消费能力不容小觑,他们是加速上海经济发展、拉动内需的主要群体之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