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一种用车习惯的进步 (上)
(2009-09-30 22:17:15)
标签:
杂谈 |
汽车社会带来的交通压力,逼出一种“P+R”交通新模式。上海二号线淞虹路站和一号线锦江乐园站“P+R”停车楼试运行两个月之际,本刊派员赴实地探视——
“P+R”:一种用车习惯的进步
文/洪华
你知道“P+R”的交通新模式吗?所谓“P+R”(P指停车,R指换乘),即是指停车换乘轨道交通。上海二号线淞虹路站和一号线锦江乐园站P+R停车楼自7月20日进入试运行以来,已受到越来越多上海车主们的关注和热议。作为一项公益性质的举措,“P+R”到底给上海的交通和车主们带来了怎样的改善和便利?记者近日深入试运行的“P+R”停车场作了一次实地探视。
一个关键词:交通卡
记者分别走访了淞虹路站和锦江乐园站两个“P+R”停车楼试点,发现交通卡成为个中关键。想要获得每次10元计费的“P+R”优惠停车的车主,必须在规定时间(即5:30至23:30)内使用上海公共交通卡刷卡进入停车场,超时部分按照每小时5元计费,24小时40元封顶。取车时也须用同一张公交卡刷卡支付停车费。车主进入车库时,公交卡内余额至少需要有30元,而出车库时,也必须保证卡内余额不低于10元,否则只能按照临时停车每小时5元的方式来计费。另外,为了防止蹭停的事发生,“P+R”收费规则还提到,交通卡内还必须有当日停车期间换乘轨道交通的记录,且最近一次的记录不能是同站进出记录。看来要想优惠停车,还得一卡在手,并牢记各条规则才可实现。
两个站点:两重天
淞虹路站和锦江乐园站两个停车楼均在7月20日试运行,两个月下来却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不同境遇。
位于轨道交通二号线淞虹路站5号口外十几米处崭新的淞虹路站“P+R”停车楼,十分引人注目。该楼共6层292个停车位,主要用于P+R车主。据工作人员介绍,试运行以来每个工作日的停放车辆均不低于230辆,进入9月份以来更是每天早晨9点左右就已全部停满,利用率基本达到100%,其中95%为“P+R”车主,少数为临时停车用户,远远超出了管理方的预期。
而位于轨道交通1号线锦江乐园站东侧的虹梅路停车楼则略显陈旧,该楼也是6层,共有180个车位。原本这里主要供申通地铁公司内部人员及周边商务楼工作人员包月使用,目前提供的70个“P+R”车位是在本已十分吃紧的情况下挤出来的,不过即便如此,这里的P+R车位也未出现类似淞虹路停车场供不应求的局面。锦江乐园停车楼负责人张经理告诉记者说:“我们为‘P+R’提供的车位有70个,但到目前为止每个工作日接待的‘P+R’车主只有25至30位。一般到9点钟以后就基本没有‘P+R’车主过来了。”
两个站点境遇迥然不同,对此,两停车场负责人均表示,这与停车场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锦江乐园停车楼负责人张经理说:“作为‘P+R’的停车场,首先应该至少达到300个左右停车位,而且必须是建在城乡结合部,最重要的是尽量建在地铁站的始发站。”淞虹路停车场的陈经理也向记者透露:“‘P+R’的选址非常重要,原则是以建在外环以外为好。现在看来,淞虹路这个试点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尝试,将来上海的‘P+R’停车场很有可能会以淞虹路为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