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是技术活 更是良心活
(2011-09-24 06:45: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桑孝诚
原载:健康报 2010.12.23
最近,我因病躺在病榻上,不但体验到一个人面临生命危难时的孤独,也进一步体恤到了患病中的情感。使我困惑良久的是,医务人员的辛劳付出,却往往得不到患者的理解和尊重,甚至还会有那么多的医患纠纷,究竟是为什么?
过分崇拜高新技术 医学就失去了灵魂
尊重患者是医生的基本职业道德。虽然不可能所有医生都能“把病人当亲人”,但是,如果一名医生连“把病人当病人”都做不到,那就真的很难保证不发生医疗纠纷了。医生是一个良心职业,医生的每一个诊断、每一次手术,都与病人性命攸关。如果一个人的心灵被物欲塞满了,自然也就没有良知了,这也许就是冷漠的根源。悉心对待每一位患者,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医生这个崇高职业的敬畏。
技术与人文是医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技术,医学就没有躯干;没有人文,医学就没有灵魂。一座医学的高峰,必然是技术与人文的交汇点。
我们必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当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需要帮助时,我们都应该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减少医患纠纷的关键是,医生要适应新形势,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把温暖的高情感注入冷漠的医疗高科技中,实现情感与科技的联姻,人文思想与科学精神的合璧,从而使医学回归人性的轨道。这需要有一种发自心底为病人服务的意识。
如果不再触摸病人 医生可能会迷失方向
科学需要理性,不需要动情;而医学既需要理性,又需要动情。如果忽视了患者的精神需求,忽视医患之间的心灵沟通,常常导致医患矛盾。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医学必须有人的温度。任何技术都需要与人性结合起来。医生如果没有对患者疾苦的深切同情,那么手持一把没有人文精神浸润的手术刀,看不到手术刀后面的人,只能祛除病魔,却不能给人温暖。
随着医学的发展,仪器越来越先进,医生却越来越冷漠;器械离病人越来越近,而医生离病人越来越远。原本人与人之间的医学故事,变成了人与机器和金钱的故事。这不仅与人文医学的本质背道而驰,而且严重扭曲了医患关系。技术再发达,病人仍然需要医生那种给人以希望的温柔的触摸,爱心和医德是在深厚的人文土壤上培育出来的。医生自己必须是一个人性丰满的人,他才可能把病人看做一个人,而不只是疾病的一个载体。
如果医生不再触摸病人,也不再有兴趣与病人交流,只能把两者的距离越拉越大,医生在医院这个迷宫里,就会随时有迷失方向的危险。医生不要忘记自己的基本使命,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市场诱惑时,要学会识别真善美,改变只看检查、化验,不详细询问病史体征的弊病。
心灵沟通的基础是真诚,诚实永远是医患关系和谐的一个关键要素。有的医生与患者交流时尽管说的都是实话,但如果说话太程序化,没有感情色彩,也会增加患者的疑虑。人文精神表现在医生身上,就是不仅尊重自己,还要照顾到患者的尊严和感受。
医疗服务的正确性难以预知 不要对病人说放弃
治疗的透明化是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尽可能让病人和家属参与到一些医疗决策中,而“把看病改为看病人”是一条重要的医疗经验。医生应当是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
医护适时联手做好与病人或病人家属的交流,把治疗措施向病人说明,实事求是说明哪些通过医疗手段可以解除,哪些是目前还不能解决的。在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哪些是需要病人今后注意的。交谈时要留有余地,不能让病人感觉你什么都能解决。
事实上许多医疗服务在发生之前往往没有正确性,只有合理性。就像一个晚期癌症病人是否选择手术,可能医生只有一个选择,家属却可能有数个选择。如家属可以认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为亲人争取;也可以认为,既然是晚期,就希望他少受罪,以免最后人财两空。上述两种选择从不同侧面都是合理的,医生要依不同情况而定。这时,医生就应当充分尊重病人家属的选择,如有任何违背病人和病人家属意愿的决定,都往往是医疗纠纷的祸根。当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医生,不论病人作出何种治疗选择,都要尽可能从医疗角度上来保证病人最好的生命质量,任何时候都不要对病人使用“放弃”之类的言词。
编辑:刘淑捷
注:本文是刊登在2010.12.23 “健康报”第8764期,这是择录了我的一篇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