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退休医生桑
退休医生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06,202
  • 关注人气:9,7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 条 疤 痕 的 启 示

(2011-04-27 07:48:52)
标签:

杂谈

分类: 医海钓沉

一 条 疤 痕 的 启示

                   退休医生桑

引子:真正的医生,是深怀悲天悯人之心的善者。敬畏生命,是医生的第一品格。如果没有对人性的尊重,就会眼中只有“病”,没有“人”。

一个医生的核心是关心病人。只有抱有一棵善良的之心,精益求精、甘于寂寞,以及远大的抱负,才会走向成功!

 

上月,在飞往北京的客机上,在我身边一位女青年,她左面部有一条约8公分长的紫色疤痕,左下眼睑外翻,处于职业的敏感我和她攀谈起来,她说为了这条疤痕她几乎跑遍了上海、南京等大医院,医生都说疤痕太大,治疗后不会有多大改善,这次父亲举债带她去北京看看能否作整容手术,她历数这疤痕的昨天,他她8岁时跌倒面部被碰了一道大口子,当地医院为她做了伤口缝合,以后疤痕越来越高起,眼睑越来越下翻,像蜈蚣一样15年来趴在了她的面颊部,时时揪着她和全家人的心,自己已经23岁了,明年大学就毕业了…….这次到北京试试吧。

一次常规缝合,不仅连着术后的疤痕,还折射着医生的人文素养。有的医生在患者全身麻醉前,一定要让患者看到自己的笑容,以使他放心;有的医生却边做手术边聊天,举止毫无尊重之意。而一条疤痕却把女孩逼到了生不如死的边缘,客观的讲,像这类外伤疤痕是很难避免,但医学常规都知道,疤痕又与医生的缝合术息息相关,面部缝合要考虑疤痕对病人以后的心理影响,考虑到病人的美容,可以冒味的说当初医生只是例行了一般的外伤处理,伤口虽缝合了但疤痕使病人的心理裂痕却越来越大,我是上个世纪50年代学的外科,那时教科书就说,面部手术必须考虑美容,尽量减小疤痕,推论,女孩的外伤应当在1995年,斯时除了这些原则外,更应当注重人性化了,但从女孩疤痕看,手术医生恰恰就忽视了这一条基本原则,在此我愿花一点笔墨,从医学角度探讨一下如何才能减少疤痕创伤。

1、          在清创后尽量对合整齐,逐层缝合,先缝合深部的组织,然后依次缝合脂肪、皮下,皮肤;

2、          缝合口要顺皮纹尽量对合整齐;面部用皮内缝合,实在不能皮内缝合就要用细针细线,以减少皮肤的针眼疤痕;

3、          缝合要松紧适宜,过松往往留下一条白色的疤痕;过紧会形成疤痕突起——此病人就是缝合过紧。

4、          及时拆线,如有引流管宜及早拔出,以减少异物的刺激损伤。

当然,这些起码的治疗原则是任何外科医生都曾学过和应当掌握的。

因为有良心,世界才会有爱,医生的良心就体现在他的医疗行为中,良心可以使人类生活中处处充盈着令人感动的真情。一个有良心的人,才会享受到灵瑰的宁静和欢乐,才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敬畏。救治病人的核心是关心患者,医术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人学、哲学,并重视医疗行为中每一个细节。而女孩的这条疤痕的心灵创伤和她付出的15年痛苦代价,正是诠释这位医生良心的尺子,这条疤痕是大夫留给他的“签名”和永久的“纪念”!医生,要时时以良心衡量自己,即使这小小的缝合术。医生的老师是病人!做医生一定要学会尊重别人,凭良心行医,科学行医,正直行医。

是感情聚成了医生“产品”,洁白而带血色的医疗工作中,要使患者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很重要,但刻下医生看病时“说得少、问得少、听得少”,动彻用高昂的检查取代了一些简单的基础的甚至可以不花钱的望、扪、扣、听的检查。医生就好像驾驶着舰艇在血泊中航行,任何疾病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很多,强调病人的需要第一,用医学最基本的原则,选最适合病人的方案,无疑是病人的最大福祉和爱。即使有人对良心提出质疑,都要始终不渝地坚守凭良心做医生!

刻下医患关系紧张,我们更应该想想产生这种紧张关系的根源是什么。“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多年得不到解决,已经让公众失去了耐心,如果再碰上服务态度不太好的医护人员,遇到乱收费、不合理诊疗,就很容易引爆患者内心的这种不满,导致冲突的发生。再加上近年媒体屡屡曝出的医生吃回扣事件、索取红包事件,也让公众对医院失去了信任,为医患冲突埋下了隐患。要缓解这种紧张,在医疗工作中就要注入人文精神,在医护人员身上就是“善良”字。世界医学模式已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就要医生特别重视伦理的四大原则:仁爱、无害、公正、诚实。因此,人文素养应是医生的基本要求,尊重生命则是医生的第一道德。技术是冰冷的,人性是温暖的。现代医学水平大大提高了,却又导致了“唯技术”化倾向,其中人文关怀缺失、医患关系紧张、医生中心论等现象司空见惯,这一切使得原本神圣洁净的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诟病。医生当自爱,它承载、体现着社会的精神道德底线。医生时刻传递民生疾苦,表达社会良知,为丑恶而痛,为不平而怒,却不能为利欲而麻醉。

精神道德是基础也是终点。医生工作的对象是人,不能只医病不医人,应把尊重和关爱病人贯穿医疗活动的始终。医学是科学,同时也是“人学”。医生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能把人体当成机器,而要看到病人的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要看到病人躯体和心理对情感的需求。所以说,面对病人能否为他做出最优化的治疗决策,首先取决于医生的道德良知,其次才是专业技术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