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是把双刃剑——有感于“我国年人均输液8瓶”
(2011-01-15 16:20: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疾病防治 |
输液是把双刃剑——有感于“我国年人均输液8瓶”
每到冬季,在医院里病人扎堆儿打点滴,正是国内不正常的医患关系的一个缩影。熟知,任何药品都有自己的代谢规律,口服药只要要按照包装说明按时、按量服用,和输液的效果是相当的。可现在基本上只要一感冒发热,就要输液,有的一进门就要求打点滴,有人以为输液可以“好得快”,我经常遇到一些急性子的感冒病人,吃了一天药不退烧,就来医院输液。用输液来治疗感冒发烧,是“大炮打蚊子”,不仅浪费而且有风险,面临这样的尴尬医生也很无奈。“以药养医”问题是是过度医疗泛滥的主要原因。无论是输液,还是药品检查的滥用,都是为了养医。有些医生很少向患者普及“感冒可以不治自愈”这种科学理念,反而在利益的驱使下过度医疗,由此也加深了患者的错误认识。输液泛滥固然有其制度的原因,同时,大家也都要普及医学知识,
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一起由静脉滴入体内的一个治疗方法。是一种侵入性、有创伤性的给药方式。它也可能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不要以为生病输液后就能“万事大吉”。殊不知,输液是把“双刃剑”,也有其不利于病人的一面。由于静脉输液必须借助医疗器械,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不适甚至感染。抗生素乱用导致耐药性不断增加和人体体内菌群失调,即使注射器和针头等器具完全消毒,输液依然存在着其他风险:输液不可避免地会将药液中肉眼观察不到的小颗粒杂质。微粒进入人体后,不能被机体吸收,将伴随人一生,在医学上称为“微粒污染”。较大的微粒可以引起血栓、静脉炎、肺内肉芽肿、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如果打点滴时使用的药液浓度过稀或过浓,进入人体后可破坏体内的电解质平衡;输液速度如果过快,或输入过多药液,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衰竭和肺水肿。甚至,如果针管药液中混入气泡或者血凝块,还会堵塞血管,让心脏停止跳动。
在许多发达国家,输液一直是医生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最后方式”。” 其实从医疗的角度来看,一个患者该不该输液,使用哪种药品?这本来是个专业性问题,需具体分析。输液不一定就是过度医疗,使用抗生素不一定就是滥用药物。关键只在于,应该如何去鉴定其必要性?一直以来,我们把这种选择权几乎完全地交给了专业的医生。但时间长了,就越来越暴露出了“过度”与“滥用”的弊端。
治理“全民输液”的关键就是切断医药之间的利益联系,令人忧虑的是,改变“以药养医”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以药养医”的状态没有丝毫改变。如今,大家都能享受医保了,因经济因素而拒绝输液的群体在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医保范围的扩大,事实上会成为人均输液量继续增加的帮凶,这显然有违提高“医保”的初衷。“以药养医”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应该改变用药观念,医院必须重视逢病必“输”的现象,不要让输液理所当然地成为医疗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