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应怎样认识自己的职业
(2010-12-28 09:32: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医海钓沉 |
————元 旦 絮 语
“实行人道主义而行医,一视同仁地保护和恢复躯体和精神的健康,去除病人的痛苦是医师特有的权利,即使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也对人的生命给予最大的的尊重,并绝不应用医学知识作相反于人道法律的事。”——引自 1975年第29届世界医学大会《东京宣言》
载着一年的悲欢,我们走到了2010年的岁末,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想对千千万万医生同行说几句话。
医学目的就是必须定位于完整的人,定位于人的健康和疾病应当不只是躯体正常与否。更重要的是完整的人有着相互作用却层次不一的生理和心理两大机能。心身医学表明,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密切相关的,甚至不亚于治病大的生物因素,现在随着疾病谱的不断变化,纯生物躯体性疾病,日趋逊位于那些由社会、心理、生物等综合因素所致的心身疾病、行为疾病或曰生活方式病的今天,这些已经显得尤为重要。疾病是人的痛苦,任何医疗的行为都有着一部人与人之间身心救助的故事,无论技术如何先进,人道、人本、人性的光芒永远是医学救助的价值皈依,技术只是支持,只是工具。作为医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客观面对人这一复杂的有机体,充分洞察和剖析疾病的致病因素,竭尽自己所能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人文的全面服务才是。
在诊断上,医生在利用各种医疗仪器和化学检验同时,还要求医生通过耐心的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和他所处的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家庭境况。在医疗手段上,要求医生对于病人不只是给予医疗技术和药物的帮助,还要求医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把医学与当代政治、经济、道德等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研究疾病的综合防治和维护病人的全面健康。
医生治疗疾病仅仅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管理健康和保护生命。但现在人们一提到医学、医生,就以为仅仅是治病,这,显然是片面的。其实医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健康,为了人生的幸福,治病只是为了达到健康和幸福的一个手段。进入现代社会,致病原因复杂,生活节奏加快,医疗服务不只是简单地为病人治疗疾病,或者进行心理安慰的简单过程,它转变为一种医生与病人心灵的共鸣、情感的交汇,也是医生和病人共同对生与死的探讨与思考。
医学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在技术进步的道路上一路高歌,但人文关怀却渐渐地在消失。当下医学的缰绳就是,医生很少去考虑技术与人性的张力的切合点,最终“病人”被当成“机器”,被客体化、对象化,然后接受修理、调控、再造或局部替代。而高新技术对医学的介入,使亲情失落,人性分隔,要知道,唯有人文医学传统与科学医学的共生与融合,才会有医学的真正成熟,才会有医学发展的永久生机。当前,医生的认知和医学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尤其医生相对于疾病的认识都是滞后的——像2003年爆发的非典,所以,仅有技术是远远不能满足病人和现代医学的需求的。
医学科学不仅有知识通道,还有理解通道、智慧通道。医生尽量根据自己的认知个性、人格取向建立各自有序、有益、有情趣的阅读生活与道德生活,不断提升人文情怀、道德水准,因此,现代医生的许多医疗活动更多的是同情、理解、关怀、缓解疼痛与压力。世界上没有比人最珍贵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复制,我们对生命应该有一种敬畏感,不能轻言放弃,挽救患者的生命是医生最基本的责任。作为医生,责任心还体现锲而不舍地追求更好的技术和医疗水平。所以说当医生容易,当良医难,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