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退休医生桑
退休医生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08,496
  • 关注人气:9,7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坐高堂,早入祠堂

(2010-02-23 08:21:22)
标签:

杂谈

分类: 保健
      

                           常坐高堂,早入祠堂

                                             退休医生桑

    导言  “高堂”即高档的酒楼馆所,“祠堂”乃安放灵位供后人祭奠的庙宇,古人虽没有像现在时髦的高档酒楼馆所,但已经认识到过精、过饱的肥腻的饮食习惯可以使人寿命缩短。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临床上经常见到一些“小胖墩”,如化验一下,其中不乏高血脂、高血糖患者,这些通常认为只有中老年人逻患的疾病,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我国近一二十年来,这类疾病的发病年龄在逐渐提前,甚至在幼儿和小学生中也屡见不鲜,严重的威胁着人生起跑线上孩子的健康,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国的现实。所以了解这方面的防治知识,力争早防早治十分重要。

    这种病其实就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像是高热量过饱过精的饮食、肥胖和体力活动少等,现在医学上称之谓“代谢综合征”。这个名字可以追忆到20世纪60年代,那时有医生将糖耐量异常和高血压称为“富裕综合征”。1988年美国著名内分泌专家Reaven发现胰岛素抵抗,将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高甘油三脂血症和高血压统称称为“X综合征”。现在医学界一般说的代谢综合征,就是指Reaven综合征。1991年又有人将这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症候群命名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另外也有人称这种现象为“四高一低”(即高血压、高血糖或糖耐量异常、高甘油三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等。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个专家委员会专门对该综合征进行了研讨,推荐使用“代谢综合征”来命名。为了帮助大家认识这个病,我参考、编写了这篇科普材料,今天先把“代谢综合征”作一介绍,虽作了最大努力,但仍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医学专业名词绕不过去,请博友耐心看完全文以后,就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代谢综合症

    代谢综合征是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把一个人身上出现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等多种病理状态集结的疾病,推荐使用“代谢综合征”来命名。

   代谢综合症是以平脐高度的腹围为基准。腹围加上血脂、空腹血糖或者血压中有两项异常者,即可诊断为代谢综合症。

   首要标准:平脐高度的腹围(针对中国人):男性85cm以上,女性90cm以上,通过测量平脐高度腹围可以推测出内脏脂肪堆积程度。其他标准:

 ①   脂肪甘油三酯1.7mmol/L以上或者HDL脂蛋白小于0.8mmol/L

 ②   空腹血糖6.1mmol/L以上

 ③   血压收缩压130mmHg以上或者舒张压85mmHg以上

   在以上① 到 ③之中只要具备两项以上即可。从这点来看,肥胖对身体的危害要比高血压、高血糖等重要的多。   

  作为一种多病因、多组成、多表现、多危害的特异性症候群,代谢综合症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风、肿瘤等诸多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公布了我国代谢综合症的诊断标准。具备以下四项中三项特征,即可诊断为代谢综合症。

    1、超重和肥胖;

    2、高血糖: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6.1mmol/L,餐后血糖大于或等于7.8mmol/L及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3、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大于或等于140/90mmHg;

    4、血脂紊乱:空腹血甘油三脂大于或等于1.7mmol/L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代谢综合症的危害有如下几点:

  1、人体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代谢紊乱,导致人体营养吸收和合成障碍,严重影响细胞和机体的新陈代谢。

  2、损害人体的血管,导致血管病变和微循环障碍,最终引起心脑肾等多脏器的功能障碍。

  3、引起人体神经和体液调节失常,人体内环境正常化学和物理条件改变,加速细胞的损害和凋亡。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损害,机体防御能力下降,从而产生各种疾病。据统计:有近百种疾病的发生,都与代谢综合症因素有关。

    1999年,医学家将高胰岛素血症为基础的内脏性肥胖、糖耐量异常、高甘油三脂症、高血压作为冠心病危险因素,概括为“死亡四重奏”。临床上诸多现代文明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肿瘤、脂肪肝、痛风、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白内障、青光眼、男性性功能减退、女性月经不调等等,都与代谢综合症有关。

    代谢综合症是一种可以致死的、也可以治疗的、但往往又不被人们所重视的一种疾病,很多患者不知自己患上代谢综合症,不了解代谢综合症的危害,所以就做不到防治,以致病情逐渐加重,从而影响人体健康,甚至产生一些对机体组织器官不可逆的严重损伤。

    代谢综合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数研究者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症始动因素。胰岛素抵抗及继发的高胰岛素血症,可导致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和心脑血管疾病,是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共同土壤”。对于代谢综合征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及早发现并采取科学的医学干预。

    代谢综合症的危险因素有

 1)年龄大于40岁

 2)有一项或多项代谢综合症临床指标(如高血压、肥胖、高胰岛素血症、高血脂症等)

 3)患有心血管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痛风、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

 4)有相关疾病家族史:如肥胖、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病、血脂异常、甲亢等。

    主要采取以下几个预防措施:

  第一调整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积极体育锻炼,养成好的生活方式,科学饮食习惯等。

  第二临床上既具备代谢综合症指标,又以高血压、脑血栓为突出症状的患者,要积极采取降压、溶栓、改善脑组织循环的治疗措施,同时也要作系统胰岛功能检测,及早防治胰岛素抵抗。

  第三 早检查、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

  第四 “代谢综合症”的治疗尚无特效的办法,需注意降低体重,戒酒、禁烟,以达到减少或消除腹部肥胖,改善胰岛素抵抗。对已有的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必须坚持药物治疗。

 

    附:代谢综合征涉及到的名词介绍

   胰岛素抵抗   目前认为代谢综合征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中心环节为胰岛素抵抗。那么先谈谈胰岛素,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种激素,主要作用于脂肪组织、肌肉组织和肝脏,具有多种生理作用,是人体内惟一的一种降低血糖的激素。所谓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组织或靶细胞(如骨骼肌、脂肪及肝脏)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或反应性降低,因而导致正常量的胰岛素不能产生正常的生理效应,而需要超正常量的胰岛素才能达到正常的生理效应。影响胰岛素抵抗发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肥胖,体力活动少和遗传因素,此外还有饮食结构,衰老和激素(特别是糖皮质激素和雄激素)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腰臀比(WHR)>0.90的男性和>0.85的女性,或腰围:男>85cm,女>80cm(亚洲人群)被定义为向心性肥胖,向心性肥胖是诊断代谢综合征的必要条件。

    Ⅱ型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较,男性Ⅱ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性高2倍,女性高2-4倍,可以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措施是以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作为长期干预的基础措施,降低血糖,纠正血脂紊乱。就代谢综合征这个疾病来说,更强调的是预防。

    从公共卫生学的角度来看,肥胖和体力活动少是当前代谢综合征发病迅速增多的主要影响因素。过量进食和静坐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杀手。所以,高危个体(体重超重者或有家族病史者)应该从青春期或青壮年时就开始调节饮食,控制体重,坚持锻炼,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针对当前儿童超重现象的普遍性,我们可以把调节饮食和锻炼的计划提前到儿童期。方针是“从小做起,坚持锻炼,合理饮食,避免超重”。

 

   新陈代谢 陈:旧的。谢:凋谢,衰败。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任何活着的生物都必须不断地吃进东西,不断地积累能量;还必须不断地排泄废物,不断地消耗能量。这种生物体内同外界不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就是新陈代谢。它由两个相反而又同一的过程组成,一个是同化作用过程,另一个是异化作用的过程。

   人和动物吃了外界的物质(食物)以后,通过消化、吸收,把可利用的物质转化、合成自身的物质;同时把食物转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储存起来,这就是同化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把从外界吸收进来的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转化成淀粉、纤维素等物质,并把能量储存起来,也是同化作用。异化作用是生物体自身的物质不断地分解变化,并把储存的能量释放出去,供生命活动使用,同时把不需要和不能利用的物质排出体外。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生物体的运动、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幼婴儿、青少年正在长身体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物质来建造自身的机体,因此新陈代谢旺盛,同化作用占主导位置。到了老年,人体机能日趋退化,新陈代谢就逐渐缓慢,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主次关系也随之转化。新陈代谢是生命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过程,如果新陈代谢停止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