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此起彼伏。本庄一个祖辈以卖黄豆芽为生的张家,祖祖辈辈,年年月月,每天早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黄豆芽箩筐,走村串户,那“卖黄豆芽子、、、谁买黄豆芽子”的叫卖声,清脆嘹亮,响彻整个村庄,传出老远。也许是天天叫卖,家中个个男性,声如洪钟,均是男高音。为此家中出了好几个京剧名角,(这个名角指在当地而言)。传说,一年祖上在过春节时,请庄上的老秀才给写福春联,老秀才提笔,饱蘸浓墨,眼皮翻了几番,挥笔刷刷就写。上副一气写了七个“长长长长长长长”,看得家主心里直嘀咕:我的娘唻,这老秀才年事已高,白发苍苍,髯须飘飘,莫非头脑犯糊涂啦,写了这么多长字,这叫什么玩意,直犯悔--怎么找这个耄耋之年的、老年痴呆人写呢。只见老秀才端详老半天自己写好的上副春联,家主心想:这老夫子也懂得做作业之后,要检查检查的道理,但愿他能发现自己的失误。可只听老秀才吆喝一声“好!”随即伸手拿过来下副红纸,把手里的笔,在砚台里旋转着,蘸着墨汁,猛地提笔,刷刷又是一连写了七个“长长长长长长长”,随即就手里的毛笔一放,吆喝:好啦,拿走吧!家主为难的迟疑半天,想问又不好意思问,最后悻悻拿走了。这是题外话,话说自行车兴盛起来后,张家后代,就觉得挑个挑子,各村转悠,有失体面,惹来不少同辈人的讥笑。于是觉得自己也得顺应潮流,赶个时髦,花了大价钱买一辆名牌自行车。我个乖乖,这名牌自行车,就跟一般自行车就是不一样,不说别的,就那载重量,大的惊人,自行车后座两旁,一边一个大驮筐,能装三五百斤的黄豆芽子,骑上去嗖嗖的,疾风一样,一上午就就跑遍周边几十个村庄,销售额如火箭,腾腾往上飙升。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过去靠肩挑,足鼎能挑八九十斤,跑周边三五个村子,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最多也就挣个六七块钱。现在骑个自行车,潇潇洒洒,驾着风车一样,一天下来,少说挣个三五百块钱小意思。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卖豆芽骑自行车的影响,庄上的木匠、瓦匠、理发匠、赶四集摆小摊的、卖饊子油条的、扒锅补碗的等等,也都买了自行车,夹着个自行车,摇摇摆摆,走乡串户,经济效益陡然提升。
丙子年春节就要到了,张家第十六代世孙,拿着红纸,找村中一位高中毕业生写春联。十六代世孙就叫这位新“秀才”写原先老秀才写过的春联。新“秀才”脸上顿时现出难为情的样子,半天说:你非要这样写?十六代世孙点点头:对!就得这样写!也考考现在人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新秀才说:这样写不妥,不合时宜,我不能写!十六代世孙说:这有什么不合时宜,我觉得很有意义。哪个能正确读准了这幅春联,我大年初二就请他喝好酒。新“秀才”只好遵命,照着要求写了。张家十六代世孙拿回家贴在了自家大门上。春节,都闲着没事,门前人来人往,凡认识几个字的,都要驻足歪着脑袋,瞅半天,知趣的知道不能乱读,默默走开;不知趣的,就胡乱读起来,惹得人们个个捧腹大笑。这就是中华文化丰富的内函,意在抒发卖豆芽家主的迫切心情,盼望豆芽子越长越长,越长越好。还是村中一位退休多年的老教师,听说此事,特意跑到张家大门外,手捻胡须,琢磨了半天,念得准确无误,主要把握住一字多音。人们都向这位老教师喝彩,要求家主请老教师的酒。老教师手捻着胡须,咧着嘴笑着,连连摇着脑袋:识文解字,乃我们做人的本分也!哪能有非分之想!有人揶揄说:不想喝酒,也不能让家主食言,拿他家几斤黄豆芽子也中!、、哈哈哈!一阵惊天大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