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曾是自行车的王国,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出行,无论是上学、上班族,还是走亲戚赶集上店,就连老农下田做庄稼活,也都夹个自行车,或如箭一样飞奔;或如老母猪走路,不紧不慢左右晃荡着。自行车先不说其名字叫的有些名不符其实,不会自己行走,必须它的主人用手握着车把,用双脚用力踏着脚踏板,它才愿意驼着你往前行,我家乡的人都叫它洋驴子。其实自行车不可自行,还不如一头牛、驴,一匹马,只要主人有需求,它们就毫不吝惜自己的力气,埋头苦干。故而所谓自行车,不过是人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走路,用自行车代替双腿走路,力气也许省一点,速度快一些,在一定距离内,比步行能节省不少的时间,大大提升了行走效果。我第一次见到自行车,那还是七十年前,那时我刚好五岁多一点,听说庄上一个在外地工作的人,骑回一辆不吃草的“洋驴子”,大家都感到很奇怪,还有不吃草的洋驴子?都呼呼啦啦跑去看热闹,当然我也有好奇心,鼻子一把泪一把的哭着央求哥哥抱我去看。到了一个叫四老太的家门口晒场上,看热闹的人很多,都围着洋驴子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哥哥抱着我,透过层层人脑袋,我一看,场中立着一个铁架子骑在两个大大圆圈上,吓得我赶忙把脑袋转向外面,心想:这可真叫洋驴子,跟自己家的大黑驴截然不一样,我家的大黑驴,一身黑毛,还有四个蹄子,一个长长蓬松的尾巴,两个耳朵直竖着,两只眼睛老是湿漉漉的,那嘴就像河蚌一样,、、、。在大家一阵掌声里,洋驴子的主人出场了,只见他一身蓝衣裤,挺高的个子,走近洋驴子,双手一握车把,紧走几步,飞身就骑上了洋驴子,洋驴子就驮着主人,围着场子转了起来。我却只能看到骑洋驴子的人的屁股以上部分,下半身被那些看热闹人的脑袋遮挡住了。我就越发奇怪了,洋驴子自己怎么这么聪明,驮着主人不停地一圈又一圈的转着圈子,不知怎么的还叮叮当当的叫着,跟我家大黑驴昂---昂---海昂--、、直着脖子叫法根本不一样。自此,我就很骄傲的经常向小伙伴们炫耀道:我见过洋驴子,你们都没见过!
没想到,二十多年后,我因工作需要,也买了一辆自行车,虽不是什么名牌,看起来笨的跟老母猪差不多少,可要想很好的驾驭它,着实费了不少功夫,膝盖子跌破好几次,胳膊肘子也擦破了皮,好歹才学会骑它。那时路面不好,都是泥土堆积起来的,晴天我骑着它,得意洋洋;可是一到阴天下雨,路就稀巴烂,自行车就洋洋自得的爬上我的肩膀,让我扛着它走,它就扳回一局,两下扯平。因为我有自行车,单位里就把我捧成富翁,遇到大小事要出门,要不就得委派我去,要不就差得别人骑着我的车子去办,因此车子都成了公车。即使是别人骑着,路上行人看见了,都要指着骑车人后脊梁骨,说这是某某人的车子,你骑着得意个啥!有一次,单位里一个雏二把子----刚学会骑车子的,非要显示自己,争取到一个出差的机会,摇摇晃晃骑着车子出了单位的大门。本是个把小时的出差路程,他却遥遥无期的不回来。后来才知道,他连人带车,骑进了路边深水沟里去了,几乎丢了小命。幸亏当地人发现及时,用水牛将车与人拖上来才算了事。单位领导看到常年用我的私家车子,有些良心过不去,就在年终以搞福利的名义,补贴我五元钱,作为自行车磨损费。我钱还没拿到手,单位不知内情的人就背后叽叽咕咕,一说我拥有自行车,这在当时也算富户,不该给与补助;二说自行车借给别人用,那他也落下了私情,说不定背地里还有人送一把韭菜、或几个鸡蛋蒙谢他的情呢,这也说不定?熊掌和鱼不可都得、哪能名利双收。
我这车子,摇摇晃晃一直骑到现在,只是原件在近五十年的岁月里,逐渐为新配件所替换的一干二净,就连我自己也说不明白这车子原先是什么牌子的,只记得不是名牌,而是杂牌子。近日车子后圈不知是老朽了咋的,不负重荷,突然趴窝了。别人都劝我扔了吧,换个新车子的也用不了几个钱,可我却顶着各方压力,执意要换新的后圈。家里家外都嘲笑我:什么年代了,你上哪去买后圈配件,即使能买到,又有谁替你修理,谁还干这个买卖?我舍不得陪我半个世纪了的车子,就四下打听哪里还有卖自行车后圈的,哪里还有修自行车的老手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终于在一个陈旧多年的杂货仓库里买到了钢圈,在一个不起眼的村里寻到一个年近八十的老翁,他很乐意帮我修车子,还大谈自己修车的历史,虽然我听出他的话里有些水分,但我还是点头赞成他的自我吹嘘。他熟练的帮我修好车子,我又可以随心所欲的骑着我的自行车,周游各村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