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举办清明节历史悠久,据史载,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搞祭祀,我们的祖先的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祭祀祖先礼俗形成主要因素,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我国勤劳而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自古就创设和发明了干支纪年法,就是天干和地支组合,六十年一轮回,也称一个甲子。清明节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清明节节俗十分丰富,而且因为民族、地域的不同,其节俗也有区别:礼敬祖先、慎终追远、踏青郊游、亲近自然。在饮食习俗上也有不同,有的要吃饺子,有的必须吃荠菜煮鸡蛋,有的必须要吃肉、、、等等。就是对清明节的俗称也不一样,有的叫踏青节,有的叫行清节,有的叫三月节、祭祖节、、、等等。尽管叫法不同,习俗不一,但节期都是在仲春或暮春之交,这是全民族的统一。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重大春祭节的,扫墓祭祀、缅怀祖先、弘扬优秀品质、继承光荣传统、光大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优良传统,此举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以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成价值观、理想信念、民族复兴、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拼搏,终于如巨人一般,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前列。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融合现代潮流和精神健康的发展着,不断地吸收时代最强音、吸纳人类最文明的物质文化,强健节气,纯净节日内涵。使其更加贴近不断更新的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更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不断追求的高贵品质,力求更好的做到“天、地、人”的和谐合一。本着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讲究顺应天时地宜,不断充实和更新清明节的习俗。当然,清明节两大主题,那就是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不能忘却,应当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应当载入中华民族节俗大典中。也可以向世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清明节走向世界,名扬天下。
既然清明节节俗之一就是扫墓祭祖,这里有个误区:怎样理解“墓”与“坟”?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墓,就是安葬时挖的墓穴,棺椁下葬的地方,它位于地表以下部分称为墓;而掩埋墓所堆起的土堆,也就是地表以上隆起的部分叫坟。有的地方把祭祖活动主要表现为:一年一度,把坟表面的陈年旧土铲去,添上几锨新鲜的鲜土,包括换上新的坟头;之后焚烧幂钱,奉上贡品,磕头跪拜。这是传统祭祀礼仪。其实,祭祀祖先,应当可以扩大祭祀面,比如同家族可以举行集会,发表颂扬祖先的讲话,撰写诗歌讴歌祖先的高贵品质。比如古代的诗人杜牧的《清明》千古绝唱,意境悠远,表现了远在他乡的行人淡淡的忧伤;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描述了扫墓人的悲伤;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他们都运用诗歌文化,抒发生者对逝者的祭奠悲悼,寄托哀思,也是对生者一次心灵的洗礼。古诗词里的清明意象万千,意味深远,无论是烟雨蒙蒙、青草离离、还是哀思悠悠、悲情渺渺,留给人们的是中华民族绵绵不绝的精神慰藉和代代相传的文化理念。
永远的清明节,永远的生者对逝去者的追思和祭祀。在此赋诗一首,仅表达自己对逝者的哀思:清明朦胧雾,灰碟漫天舞。哭泣恸天地,阴阳隔层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