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邱顯峯老師
|
整理:孫曉陽
|
|
基礎解剖學(五)與瑜伽體位法相關的神經學、內分泌學簡介
|
|
一、神經系統 : (一) 神經系統為身體的控制中樞及聯絡網。神經系統有三項主要功能 : 1 感覺體內及外在環境的變化。2 解釋這些變化。3
對這些解釋以肌肉收縮或腺體分泌的形式產生反應。經由感覺整合及反應,神經系統是維持身體恆定的最快方法,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共同來維持身體的恆定,其作用速率較內分泌系統快,但作用範圍卻不及內分泌系統來得廣。
神經系統有兩個主要部份 :
對這些解釋以肌肉收縮或腺體分泌的形式產生反應。經由感覺整合及反應,神經系統是維持身體恆定的最快方法,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共同來維持身體的恆定,其作用速率較內分泌系統快,但作用範圍卻不及內分泌系統來得廣。
中樞神經系統及周圍神經系統。這兩個系統又有更小的區分,如下圖。
|
|
http://s9/middle/62c0a449ga352cc86de68&690
|
|
中樞神經系統為整個系統的控制中樞,由腦與脊髓所組成。所有身體的感覺如果要被解釋和被執行,必須由接受體將這些感覺傳送到中樞神經系統。所有刺激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的神經衝動亦需通過中樞神經系統。
將腦與脊髓連結至接受體、肌肉或腺體的各種神經突起組成周圍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又分輸入
(感覺) 系統和輸出 (邉)
系統。輸出系統再被細分成體神經系統和自律神經系統。體神經系統由將訊息從中樞神經系統傳達至骨骼肌組織的輸出神經元所組成,只有骨骼肌產生動作且是在意識控制下,因此它是隨意的。相反的自律神經系統包括將訊息由中樞神經系統傳至平滑肌、心肌及腺體的輸出神經元,它經常是不隨意的。內臟接受由自律神經的交感及副交感來的神經纖維。一般,交感和副交感對器官邉拥目刂粕献饔孟喾础
|
|
圖1.
脊髓與脊神經
|
|
|
(二)
神經組織可分為白質和灰質兩種,白質為髓鞘軸突的聚集,灰質含有神經細胞體及樹突或成束的無髓鞘軸突及神經細胞。
(見圖2)
|
http://s5/middle/62c0a449g76bb7b915f44&690
圖 2. 脊髓的白質與灰質
|
|
「神經」是位於中樞神經系統外面的神經纖維束,大部分是白質。神經節為中樞神經系統外的神經細胞聚集而成,為灰質團塊。
「徑」是位於中樞神經系統內的纖維束,可以在脊髓內往上或往下行走。把神經衝動往脊髓上方傳導的稱為上升徑,與感覺衝動的傳導有關。將神經衝動往脊髓下方傳導的稱為下降徑,為邉訌健
(三)
脊髓是一圓柱形構造,連接於延腦,由枕骨大孔延伸至第二腰椎的位置。外觀有二個明顯膨大部,頸膨大部由第1頸椎延伸至第4胸椎,分佈至上肢的神經由此開始,腰膨大部由第9胸椎延伸至第12胸椎,分佈至下肢的神經由此開始,腰膨大部以下,脊髓變細而成一圓椎終止於第1與第2腰椎間的間盤位置。終絲為脊髓的非神經纖維組織,由脊髓圓錐起,往下延伸至尾椎並附著於尾椎上。終絲大部分由軟腦膜組成。
(四)
脊髓是位於脊柱的椎管內,受到脊椎骨,脊椎韌帶,腦脊髓液及三層膜的保護,最外層的膜是硬腦膜,中間層是蜘蛛膜,最內層為軟腦膜。在蜘蛛膜與軟腦膜之間為蜘蛛膜下腔,為腦脊髓液的循環處。而脊髓被軟腦膜的膜狀延伸物—齒狀韌帶,懸浮在硬腦膜鞘的中間位置。此韌帶保護著脊髓,防止其受到衝擊與突然的位移。
脊髓同時由灰質及白質所組成。灰質在白質內形成—H的形狀。在灰質的中央有一小小的空隙,稱為中央管。此中央管貫穿整條脊髓,並與第四腦室相連,其內含有腦脊髓液。
脊髓的第一個主要功能為
:
由末梢將感覺傳導至腦部及由腦部將邉有n動傳導至末梢。第二個主要功能為 : 當作反射中樞,將感覺性神經衝動轉變為邉有陨窠浶n動。
(五)
脊神經共有31對。包括8對頸神經,12對胸神經,5對腰神經,5對薦神經和1對尾神經。脊神經是依照其所出現的位置給予命名及編號。第一對頸神經位於環椎與枕骨之間,其餘是由相鄰脊椎之間的椎間孔離開脊柱。脊髓終止於第1或第2腰椎,因此下面的腰神經,薦神經及尾神經在脊椎出現以前必須往下降至他們的孔,此種排列構成了馬尾。
一脊神經在脊髓上有兩個附著點,一後根及一前根。後根與前根在椎間孔處合併成一脊神經。因為後根含有感覺纖維,而前根含有邉永w維,所以脊神經為混合神經。
|
|
http://s15/middle/62c0a449ga352d5a00ebe&690 圖3.
典型脊神經的分歧
|
|
一脊神經離開椎間孔後形成幾個分枝。一為背枝,分佈到背部背面深層的肌肉及皮膚。其二為腹枝,分佈到背部表層的肌肉及四肢的所有構造和外側與腹側的軀幹。其三為交通枝,連結交感神經。此外還有脊髓膜分枝,此分枝經由椎間孔進到脊管,而後分佈到脊椎、脊椎韌帶、脊髓的血管和腦脊髓膜。
(見圖3)
(六)
神經叢 :
除了胸神經 (T2-T11)
以外,脊神經的腹枝並不直接分佈到身體,而是在兩側與鄰近的神經合併成網狀構造,稱為神經叢。主要的神經叢,包括頸神經叢
(C1-C4)、臂神經叢
(C5-T1)、腰神經叢
(L1-L4)、薦神經叢
(L5-S3) 及尾神經叢
(S5和CO1),胸神經的T2-T11,直接分佈到肋間隙。
(七)
皮節 (身體表面感覺神經的分佈)
:
|
|
http://s4/middle/62c0a449ga352d84e3e13&690 圖 4.
脊神經至皮節的分佈
|
|
除了C1外,所有的脊神經皆分佈到皮膚。由脊神經的後根
(感覺神經)
所分佈的皮膚節段稱為皮節。對皮節的認識,可以判斷那一節的脊髓或那一脊神經的功能不正常。舉例說明 : 當皮節分佈圖上的C6部位有異常現象時 (例如無力),則可推斷第六頸神經 (C6) 可能有問題。相反的,當知道第六頸神經 (C6) 有問題時,則皮節分佈圖上C6部位的功能就會受影響。 (見圖4)
為了方便辨識神經的相關作用部位及其症狀,特列表於下,以供參考。
|
|
脊椎 神經
|
相關部位
|
脊椎神經相關症狀
|
C1
|
頭部血液循環、腦下垂體、頭皮、臉、眼、目、鼻、喉、交感神經系統
|
頭痛、頭皮痛、失眠、頭暈、神智不清、高血壓、偏頭痛、發燒、眼疾、記憶減退、其他
|
C2
|
耳、鼻、喉、舌、聲帶口
|
鼻竇炎、過敏、眼疾、耳聾、扁桃腺炎、腮腺炎、失聲
|
C3
|
咽、頰、肩、交感神經、橫膈膜神經
|
咽喉炎、肩酸、肩痛、肩僵、交感神經亢進、呼吸困難
|
C4
|
頭部肌肉、臂
|
頭部肌肉痛、肩痛、臂無力、臉部血管壓迫
|
C5
|
食道、氣管、肘、聲帶
|
氣管炎、肘痛、咽喉炎痛
|
C6
|
甲狀腺、副甲狀腺、腕、頸部肌肉、扁桃腺
|
甲狀腺炎、副甲狀腺炎、手腕痛、斜頸、扁桃腺炎
|
C7
|
大拇指、甲狀腺
|
富貴手、甲狀腺炎
|
C8
|
氣管、食道
|
氣管炎
|
T1
|
心臟、食道、氣管、手指、手腕
|
心臟病、支氣管性氣喘、咳嗽、呼吸不正常
|
T2
|
心臟、食道、氣管
|
心臟病、心肌痛、食道炎、心瓣膜炎
|
T3
|
肺、支氣管、食道
|
支氣管炎、肺炎、肺結核、食道炎、肋膜炎
|
T4
|
肺、支氣管、食道、胸腔、膽囊
|
肺炎、肋膜炎、胸痛、乳房炎、各種膽囊病
|
T5
|
肝、脾、胃
|
肝炎、膽炎、脾腫、胃炎
|
T6
|
胰、胃、膽
|
胃炎、胰臟炎、膽炎、胃潰瘍、消化不良
|
T7
|
胃、十二指腸、胰島腺
|
胃炎、十二指腸炎、糖尿病
|
T8
|
脾、橫隔膜
|
呃逆、身體抵抗力降弱、呼吸困難
|
T9
|
腎上腺
|
腎上炎、過敏症、麻疹
|
T10
|
腎臟
|
腎臟炎、腎盂炎、血管硬化
|
T11
|
腎、輸尿管
|
皮膚病、痔瘡、小粒疹、濕疹
|
T12
|
膀胱、腎臟、大腸
|
膀胱炎、腎臟炎、大腸炎、頻尿
|
L1
|
輸尿管、股四頭肌、大腿前側、大腸
|
輸尿管炎、大腿痛、尿床、便秘、腹瀉
|
L2
|
卵巢、輸卵管、盲腸
|
卵巢炎、卵巢瘤、子宮外孕、輸卵管阻塞、盲腸炎
|
L3
|
膀胱、子宮、大腿外側、生殖
器官
|
膀胱炎、子宮肌瘤、膝痛、月經不調
|
L4
|
前列腺、腰部肌肉、坐骨神經
|
腰疼、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排尿不順
|
L5
|
足、直腸、膀胱、子宮
|
坐骨神經痛、痔瘡、膀胱炎、小腿痛、踝痛、腳冰
|
S
|
直腸、肛門、腎、大腿後側、攝護腺、生殖器
|
攝護腺炎、腎部痛、髖關節痛、性病
|
C
|
直腸、尾椎
|
肛門炎、尾椎痛、直腸炎
|
|
|
(八)
自律神經 (自主神經) :
神經系統中調節平滑肌,心肌及腺體活動的部份稱為自律神經系統。在功能上它經常在不隨意的控制下操作。此系統開始被稱為自律的,但現已知自律系統在構造上和功能上並非與中樞神經系統無關,它受到腦內的中樞所調節,特別是受大腦皮質、下視丘及延髓的調節。
自律神經系統包含兩大部分,交感和副交感。除少數例外,所有接受自律神經的器官,均受此兩部分的支配,因為兩者的作用是相互拮抗。例如,一器官的交感刺激過盛或過速,則副交感會發出相對的刺激,使其作用減緩。通常,自律神經系統所屬的器官,均含有等量的交感與副交感作用,但由於情緒的影響,某些器官會接受其中之ㄧ較多的衝動。
(見圖5和圖6)
自律神經系統實是一支配體內臟器的邉酉到y,有別於支配骨骼肌的隨意邉酉到y。自律神經系統的標的器官是
1 具分泌功能的腺體,如肝、唾液腺、汗腺。
2 含有平滑肌的器官,如胃、腸、子宮、膀胱、血管和眼睛的虹彩等。
3 心肌。
自律神經的內臟輸出是由二個神經元組成,一個是節前神經元,一個是節後神經元。節前神經元將衝動由中樞神經系統傳至自律神經節,而節後神經元將衝動由自律神經節傳至內臟動作器。
交感神經的節前細胞體位於脊髓的胸椎T1至T12和腰椎L1至L4的灰質側角,因此又叫胸腰神經。每一脊髓神經都有兩交通枝與交感神經相連結。交感神經節彼此又相連結,形成外觀類似兩條項鍊分別在脊椎的兩側。副交感神經的節前細胞體位於腦幹的第三、七、九、十腦神經的神經核與脊髓的薦椎S2-S4的灰質側角,因此又叫腦薦神經。
|
|
圖 5.
交感神經系統
|
|
|
http://s11/middle/62c0a449ga352dd8c157a&690
圖 6. 副交感神經系統
|
|
器官對自律神經的反應相當多,以下略舉數項
:
|
器官
|
交感反應
|
副交感反應
|
汗腺
|
分泌
|
( 不分泌 )
|
唾液腺
|
分泌減少
|
刺激分泌
|
瞳孔
|
擴散
|
收縮
|
心率
|
增快
|
減慢
|
胃
|
1. 括約肌收縮
2. 平滑肌動作抑制
|
1. 括約肌舒張2. 平滑肌動作促進
|
肺小氣管
|
擴張
|
收縮
|
膀胱
|
1. 括約肌收縮
2. 平滑肌舒張
|
1. 括約肌舒張
2. 平滑肌收縮
|
|
|
由上表得知,一般而言,交感神經會加速反應,副交感神經會降低反應。例如交感神經會使心跳速率加快,副交感神經會使心跳速率降低。但是胃和膀胱則與一般的反應相反
(如心臟等),交感神經反而會抑制和舒張平滑肌的動作,而副交感神經卻使平滑肌加速和收縮作用。
(九)
由研究顯示,超覺冥想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TM)
可改變生理反應,受試者的代謝速率及血壓皆降低,而氧的消耗及二氧化碳的排除同時削減。同時,其心跳速率下降,腦部α波增強,血中的乳酸量劇減,且皮膚的電阻增加。後面四種反應是精神高度鬆弛狀態的特性。這些反應為整合反應。低的代謝狀況是交感神經去活化所造成。由於整合反應的存在,使人聯想到中樞神經系統對自律神經系統存在著某種控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