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杂谈--由芳官唱的《赏花时》说起
(2013-08-05 21:21:18)
标签:
文化红楼梦赏花时桃花行 |
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钗抽的花名签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宝钗吃过,便笑说:“芳官唱一支我们听罢。”…芳官便唱:“寿筵开处风光好。”众人都道:“快打回去。这会子很不用你来上寿,拣你极好的唱来。”芳官只得细细的唱了一支《赏花时》(曲牌名)。
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全书文本中点戏极多,但写出唱词的只有两处,另一处是宝钗在自己生日宴上给宝玉念的一段《寄生草》。这两段唱词从内容上看,与喜庆寿辰的欢乐气氛格格不入,无疑与书中的关键情节存在密切关联,或隐喻、或象征、或感悟、或…。寄生草的唱词内容对宝玉的初悟有着极强的感触,如同《好了歌》对甄士隐的点化,文本中已有详细的叙述。
此处的《赏花时》与元妃省亲时点的《仙缘》均出自昆曲《邯郸记》,芳官所唱内容是何仙姑对吕洞宾临行前的一段叮嘱。
“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写的是何仙姑所用的花帚和在天门前扫花的情景。如果刻意的将何仙姑谐音为“荷仙姑”,在红楼梦中则直指“风露清愁”的芙蓉女,林黛玉,再则有“扫花”与“葬花”的对应,何仙姑与林黛玉的喻同十分清晰。
如果林黛玉确实有这么一段对宝玉的嘱咐,就可以说明在黛玉魂归之前,宝玉就应该有一次出家远行的事件。
一定有红迷要说,这是应宝钗的花签要求,芳官才唱的,也应该是宝钗对宝玉的嘱咐。宝玉第一次远出应该是避祸俏行,非常机密,不应该人人皆知。薛家母女此时也早已搬出贾府,一来是因为金玉缘已经没有希望,薛家对宝钗也要有自己的打算;二来也是担心受到贾府多事的牵连。因此,宝玉去薛家辞行的可能性极小。即使在贾府,知道宝玉去向的人怕也只有贾母、贾政、王夫人和黛玉几个至亲至爱的人。宝玉的第二次出家是悬崖撒手,不可能给任何人留有惜离别的机会。
如此一来,又会引出一个问题,贾宝玉远行的机密如何能保得住?贾府这样一个核心人物不在府中,谁能不放在眼中?不产生疑问?红迷们一定还记得五十六回甄家女人对甄宝玉的描述,“模样是一样”,以至于几个女人都以贾作甄。如果要保守贾宝玉远行的机密,当然也可以以甄作贾,维持贾宝玉在贾府的表象。甄家在七十四回就说被抄了,还在贾府寄存了东西,为甄宝玉后来投奔贾府作了铺垫。贾宝玉外出,必须要把通灵留给甄宝玉才能起到掩饰的效果,这一假设,也为贾宝玉失聪(因此延误返回,错过与黛玉的婚期),甄宝玉送玉两节提供了合理的前提。
还是回到赏花时的分析:
“您看那风起玉尘沙。”这一句应该隐喻宝玉离家出走的起因,山雨欲来风满楼,贾母担心宝玉受到牵连或惊怕,安排其南下金陵,避风躲雨。
“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对黛玉来说,宝玉的第一次出门远行,便是相隔天涯。
“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意思是不要在外闯祸,也不要贪恋自在和酒色。
“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对这最后一句的理解,有必要设定一个美好的前提,那就是宝黛爱情获得贾府关键人物的最终认可,并且已经定下了完婚的期约(稍后再细论)。在此前提下,黛玉嘱咐宝玉在外时,你我合心向愿,盼君早日返回,莫要耽搁了婚约佳期,教人留恨桃花季。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宝黛婚约已定,黛玉对宝玉的嘱咐之语则只能通过书信或诗词来传达,而且还是由贴心丫头紫鹃来传书。
对上文观点提供佐证的,还有黛玉的《桃花行》一诗,仅从诗文词句上看,无非是黛玉的阁女伤春之情,比起葬花吟的“花落人亡两不知”“他年葬侬知是谁”等句,反而平淡了许多。然而【宝玉看了并不称赞,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随后又有“伤悼语句”、“哀音”之评,不禁教人疑惑,黛玉之桃花行所哀为何?所悼为谁?
如果把《桃花行》放置在宝玉第一次出家远行之后,那么诗中的一词一字都将显得特别的清晰和凝重。
此时的宝玉应该已经搬出大观园(“闲苔院落门空掩”),黛玉也只能在潇湘馆深居简出,“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可以想象出此时黛玉的娇容羞色。“斜日栏杆人自凭”画出了黛玉在潇湘馆独自凭栏俦望、翘盼燕归来的情景。
《桃花行》的后两节字字皆是泪。宝黛婚期已过,宝玉依然杳无音讯,此时黛玉之悲是难以用文字所能表述的。对宝玉的担惊受怕、对错过婚期的幽怨、对薄命多舛的悲怜… 怏怏之身,戚戚之心,煎熬着孤独无助的薄命红颜。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此乃颦颦泪尽绛珠魂归之兆,不忍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