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转自 梦的衣裳
(2013-12-16 16:07:56)分类: 高二语文 |
庖丁解牛《庄子》我的教学详案(
梦的衣裳
庖丁解牛《庄子》
一、导入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一),既然如此,那《庖丁解牛》一文中,道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读一遍这篇文章,找一找,文中哪一个句子提到了道字。
1、读完之后,正音,盖,技经肯綮、为(动词第二声,介词第四声)
2、大家找到了么?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天道,自然规律。
三、研读文本——解牛
(一)、解牛的三个阶段
从这一句话看,庖丁解牛的过程就是他追求道,追求规律的过程。那么,道在他解牛过程中是什么呢?大家还不能回答出来。好,我们先来看一下,庖丁解牛求道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关注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始,三年之后,方今之时。请一位同学来讲一讲,庖丁解牛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
始解牛时:目有全牛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牛的结构)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从这个过程来看,庖丁在解牛过程中的道(规律)是什么?——牛的结构规律。三年之前,我不认识牛的结构,三年之后,我认识了牛的结构规律。认识牛的结构目的是什么?——解牛。对,认识牛的结构目的在于更好的解牛。在第三个阶段庖丁是怎么解牛的呢?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宾前)而况大軱乎!
依,因,都是按照的意思,天理、固然都是牛的结构规律的意思。所以,在第三个阶段他是按照牛的结构规律去解牛的。(板书:依乎天理
(二)、解牛的境界
1、庖丁经历了三个阶段后,从不认识牛的结构规律到认识牛的结构规律,到按照牛的结构规律去解牛,那么,庖丁解牛达到了怎样的境界?文中有没有直接描述庖丁解牛场面的文字?在哪里?
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一段文字,其他同学想一想,如果要请你描述庖丁解牛场面,你想用哪些词语来描述?
小结:解牛原来是一件很血腥暴力的事情,但是庖丁却能够把他变成一件让人享受的事情,庖丁解牛的技术出神入化,境界极高了。
3、文中除了这里直接描写庖丁解牛的技术高之外,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庖丁的技术高超呢?
【明确】预设是侧面描写手法
(三)、用刀
不仅庄子认为他解牛技术高超,而且文惠君也大加赞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要做好一件事,工具很重要。反过来,技术高超了,事情做得好了,工具会怎么样?我们来看看庖丁的解牛工具刀。大家找出关于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追问1: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
追问2:庖丁具体是怎么用刀的?
学生讲。
哦,专门找空处下刀,避开不利于刀的地方,游刃有余,这个成语现在还在用,表示技术娴熟到一定的程度,做起事情来得心应手。
追问3:为什么良庖族庖不避开筋骨,而庖丁能呢?
哦,原来是这样。看来,掌握规律和没有掌握规律,办起事来境界很不一样。PPT展示:有道和无道的差别。
(四)、解牛的态度
有句古话说?:艺高人胆大,庖丁技术这么好,境界这么高,他工作的胆子如何?刚才探讨过了,遇见筋骨交错,难解的地方还是小心谨慎的。(并板书:态度:小心谨慎)
【小结】庖丁解牛的故事到这里告一段落,从庖丁解牛的故事中,你觉得庖丁成功的要点有几个?
【明确】1、摸清牛的结构规律
(五)、养生之道
这里,文惠君又出现了。第一次出现,赞叹庖丁解牛技术非常高,第二次出现,对庖丁的话进行总结,说了一句颇有深意的话。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这个大家一下子可能摸不到头脑,我们首先来关注一下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
寓言。请一个学生大致讲一下读寓言怎么读。一学生说寓言要表达一个寓意,关注结尾部分。我补充,对,那寓言通常采用什么手法去表达寓意呢?——比喻。所以大家要关注股市中的比喻义。比如农夫与蛇,蛇就不仅仅指蛇,而是用来比喻死性不改的恶人。
战国------战火纷飞、刀光剑影的时代
道家的回应: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现在,学生能够讲出寓意了。一两位学生讲。讲完出示寓意。
本寓言的本意是要用故事来说明-------养生之道。
用 的复杂结构来比喻_____,用___来比喻___。
以解牛之技喻养生之道,以解牛之事喻处世之理
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解牛一样,把握客观规律,小心谨慎,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四、文本延伸
1、谈谈我们该如何才能像庖丁一样提升自己呢?
2、结合现实问题(政治、经济、文化、学习、人际……),哪些符合道,哪些不符合道,并说说你的看法。
后来时间剩下一两分钟,于是自己总结:道,无所不在,不仅可以用来解牛,也可以用来养生,更可以用道来为政治国。我们看,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方式,造就了一个盛世,而秦始皇,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结果是灭亡。一个是顺应了道,一个没有顺应道。从中可以看出,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无为是什么也不做么?不是的,他是顺应规律办事,不要乱作为。
五、课外研读
最后,给大家推荐几本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一看。
好,下课。
六、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