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百证歌
宋·许叔微
三阴三阳传入歌
尺寸俱浮属巨阳。一二日内病如常。经络一连风府穴。头项痛兮腰脊强。
仲景云。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以其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脉长阳明为受病。二三日内斯为应。挟鼻络目是其经。目痛鼻干眠不稳。
仲景。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也。
少阳经络贯耳中。脉弦胁痛耳应聋。四日以前皆在腑。汗之即退易为功。
仲景云。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脉循胁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受病。未入脏。故可汗也。
四五日中得太阴。太阴之脉细而沉。布胃络嗌嗌干燥。脾宫腹满病难禁。
仲景云。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矣。
少阴传到脉沉紧。贯肾络肺系舌本。口燥舌干渴不休。五六日中病有准。
尺寸脉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七八日至厥阴经。烦满囊缩可忧惊。三阴受邪已入脏。却宜泻下自和平。
仲景云。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必三阴皆已入脏。故可下而已也。
六经已尽传亦遍。土不受邪脉来缓。水火相交气已和。云与雨至斯为汗。
若传至厥阴。其脉来缓者。脾土不再受克。故水升火降。气和而大汗解矣。
阴阳两感歌
伤寒热甚虽不死。两感伤寒漫料理。
仲景云。凡伤于寒则发为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又曰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故漫料理可也。
一日太阳少阴病。腹痛口干烦饮水。
太阳膀胱也。少阴肾也。为表里。故仲景云。太阳与少阴俱病。则腹痛口干。烦满而渴。
二日阳明合太阴。腹满身热如火炽。不欲饮食鼻内干。妄言谵语终难睡。
仲景云。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
三日少阳合厥阴。耳聋囊缩不知人。厥逆水浆不入口。六日为期是死辰。
仲景云。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口。不知人者。六日死矣。
阳证阳毒歌
太阳阳明与少阳。三阳传入是其常。
一二日太阳。二三日阳明。三四日少阳。各以其经传入也。
太阳脉浮恶寒气。阳明恶热脉来长。
太阳脉浮。阳明脉长。太阳恶寒恶风。阳明不恶寒反恶热。
少阳口苦胁下满。往来寒热脉弦张。
仲景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又曰。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坚满。往来寒热。其脉弦细。
阳若独盛阴暴绝。变为阳毒必发狂。
三阳病不治。必变为阳毒。
内外热结舌又卷。鼻中煤烟不可当。脉应洪实或滑促。宜用升麻栀子汤。
阴证阴毒歌
饮食不节阴受之。太阴腹胀病在脾。
素问云。起居不节。阴受之。饮食不节。则阴受之。伤寒四五日。传太阴。太阴。脾经也。故其腹胀满。
少阴肾病脉微细。心烦但寐渴无时。
仲景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又云。少阴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
厥阴气上冲心下。饥不欲食食吐蛔。
音回。仲景云。厥阴为病。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吐蛔。
阴病若深阳顿绝。变成阴毒更何疑。四肢逆冷脐筑痛。身如被杖痛可知。
宋迪云。积阴盛于下。则微阳消于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脐腹筑痛。身疼如被杖。
或因冷物伤脾胃。或因欲事肾经衰。内感伏阴外寒气。腰重头疼觉倦疲。
阴毒本因肾气虚寒。嗜欲过多。或伤冷物。复伤风邪。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内伏阴。内外皆阴。故阳气不守。遂发头疼腰重。腹痛。眼睛疼。身体倦怠。而不甚热。四肢逆冷矣。
额上手背皆冷汗。二三日内尚支持。
额上手背皆有冷汗。二三日内或可起行。不甚劳重。
六脉沉细时来疾。尺部短小力还微。寸口有时或来大。误经转泻若何医。
阴毒。诊之。则六脉俱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六脉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阴证也。误转泻。则渴转甚躁转急。
阴病渐深腹转痛。心胸胀郑声随。虚汗不止咽不利。指甲青黑面色黧。
阴证深。则咽喉不利。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时郑声。指甲面色俱青黑。仲景云。虚则郑声。
一息七至沉细疾。速灸关元不可迟。
六脉沉细而疾。一息七至以来。有此证者。速宜灸关元二三百壮。穴在脐下三寸。
更兼金液来苏治。庶得阳回命可追。
灸毕。更以金液来苏丹助之。庶几阳复也。
太阳阳明合病歌
太阳阳明同合病。仲景法中有三证。自利宜服葛根汤。但呕却加半夏应。喘而胸满属麻黄。慎勿下之轻性命。循规守矩治为宜。要使冲和自安静。
仲景三证。一者太阳与阳明合病。则自利。葛根汤主之。二者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三者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太阳少阳合病歌
太阳少阳合病时。亦须下利更何疑。下利黄芩汤可用。若呕还加半夏奇。
仲景云。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三阳合病歌
腹满身重难转侧。面垢遗尿谵语极。三阳合病口不仁。白虎汤功更奇特。
仲景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中不仁谵语遗溺。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白虎汤主之。
下脓血歌
伤寒表实里还虚。热气乘虚肠里居。下利脓血赤黄汁。或如鱼脑状难拘。
病源。伤寒病。苦表实里虚。热气乘虚入于肠胃。则下赤黄汁。若湿毒气盛。则腹痛壮热。下脓血如鱼脑或如烂肉汁。
太阳下之脉浮滑。定知便血色殷(于闲切。)如。
仲景云。太阳下之。其脉浮而滑者。必下血。
阳明下血而谵语。热入血室病难除。
仲景云。阳明病下血而谵语者。必为热入血室。头汗出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少阴脓血桃花证。不尔刺之邪可祛。
仲景云。少阴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又云。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下利脉浮尺中涩。或者发厥热如初。二证皆圊脓血利。悉见长沙仲景书。
仲景云。一证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四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六日热不除。必清脓血。又一证云。下利脉又浮数。尺中自涩。其人必圊脓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