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落户甘肃

标签:
北京汉唐四明医学研究院健康国学辨证施治中医理论杂谈 |
分类: 研究院 |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落户甘肃
12月3日,“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甘肃省传承基地”
揭牌暨拜师仪式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举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崔玉琴、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甘培尚、甘肃中医学院党委书记王海燕等领导及各界朋友共计300余人出席了仪式。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落户甘肃并接收我省10名学员为徒,是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基地将充分利用我省发展中医药的政策优势,为进一步发掘我省的中医药文化资源,高起点系统整理和研究李可教授的学术思想,继承发扬、提高中医药防治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方面做出有益的贡献;并在促进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发展、传承和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的提高,深入探索传统师承模式与现代院校教育相结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还将通过师承教育的方式,为我省培养一大批传承有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优秀纯中医临床型人才,探索建立既能保持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又能以现代化技术研究评价中医药疗效的新模式。
83岁高龄的中医泰斗李可教授被中医大家邓铁涛先生称为“中医的脊梁”,一生崇尚仲景学说,博采众家,屡起沉疴,疗效卓著,是我国运用纯中医的理法方药从事急症救治、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所创“破格救心汤”成功治愈了上千例重症心衰患者,被中医大家邓铁涛先生称为“中医的脊梁”。耄耋之年的李可教授不辞辛劳,携弟子一行亲临现场,参加了揭牌和收徒仪式。李可、吕英教授被甘肃中医学院聘为名誉教授。
此次“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甘肃省传承基地”挂牌,是在省卫生厅和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和南方医科大学的积极推动和热情帮助下促成的。(中附院供稿)
http://www.gsws.gov.cn/uploadfiles_2/Image/20111205023959532.jpg
http://www.gsws.gov.cn/uploadfiles_2/Image/20111205024037846.jpg
http://www.gsws.gov.cn/uploadfiles_2/Image/20111205024120325.jpg
http://www.gsws.gov.cn/uploadfiles_2/Image/20111205024215378.jpg
附:
李可,原山西灵石县中医院院长,终身荣誉院长。任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香港中医药报医学顾问、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特聘教授,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顾问,广西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特聘教授,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导师。
崇尚仲景学说,博采众家,私淑清末伤寒火神派始祖郑钦安、民初古中医学派鼻祖彭承祖,尽得精髓,擅长融寒温于一炉,是我国运用纯中医的理法方药从事急症救治、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
具有独特的思维体系,处方药味多,剂量重,相反相畏药同用。对诸多危急重症诊察明细,善抓病机,投药大胆,煎服法独特,善后调摄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验之于临床,亦常获殊效。
从事中医临床探索50余年,诊脉10余万人次,临证以人为本,顾护脾肾元气为先,
“每遇急险重危症,使用剧毒中药救治,皆获起死回生之效。疑难痼疾用之则立见转机,累起沉疴。”擅长以重剂救治心衰、呼衰等危急重症,尤其擅用附子(一生累计超过5吨)、乌头之类峻药抢救濒危病人,使数以千记的垂危病人起死回生。其中有案可查,被西医下了病危通知书者,也有100余人,在国内颇有影响。
擅长用针灸急救,为成功辩证施救赢得宝贵时间,创造有利条件,在李可任职灵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时,医院急救中心由中医科担任,这在全国各医院中可谓绝无仅有,由此被著名中医大家邓铁涛先生称为“中医的脊梁”。
此外,李可对内、外、妇、儿、皮肤等科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均体现在其著作《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山西科技出版社)。该书按照中医理论体系辩证施治,记录了他治疗的各种疑难病症和危急重症的独到经验,共收集246则医案,并辑录了他自创方剂40余首,理法方药精辟,大多可圈可点。《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自2002年出版以来,已经再版20余次,印量近百万册,仍一书难求,成为许多中医临床工作者案头必备之书,书中所载之成方如温氏奔豚汤、攻癌夺命汤、偏正头风散,乌蛇荣皮汤已经在临床上广为使用,屡创奇效。
另通过四十多年的搜集、整理,李可还校注出版了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在中医临床界引发强烈的反响。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阴症的辨识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并由此提出“万病不治,求之于肾”,立足先天之本;“三阴统于太阴”及“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立足后天之本;“表是邪之入路,亦是邪之出路”,开创了托透大法,“重视季节时辰发病规律”,“无苔舌不尽属阴虚”,“捉心如焚例同浮阳外越”,“骨蒸劳热并非阴亏”等重要理论,显著提高了此类病症的中医临床疗效。
他认为:“中华医学宝库蕴藏极富,在救治重危急症领域有强大的生命力,独具特色和优势。方法简单易行,安全稳妥,见效快,成功率高,费用低廉,为普通人群所能承受,适合我国国情。”他的医疗实践和成就也证实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