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为子思所作。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大学》、《论语》和《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之后《中庸》被钦定为教学和科举考试的大纲。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就是发展了孔老二“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也是忠恕之道
《中庸》教人奉行孔老二讲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二先生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言:有德之人必须有“三达德”,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寥寥数语,讲的是中庸的价值判断,即君主要像个君主,大臣要像个大臣,如果君主不合中道,就不像个君主,没资格做君主,君臣父子类推。)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读书人必走之路。又言:“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广博地学,审慎的求问,慎重的思考,明白的分辨,笃诚的践行。有没有学的,学了还不能做到的,不要搁置;有没问的,问了还不知道的,不要搁置;有没有思考的,思考而没得到结果的,不要搁置;有没分辨的,有分辨但没辨别明白的,不要搁置;有没实行的,有实行了但不笃实的,不要搁置。别人能够做到一自己能够做到百,别人能够做到十,自己能够做到千。果真能够按此道而行,虽然愚昧一定能够明智,虽然柔弱一定能够强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日月循环,交相辉映,四时有序,上天意志强健而昭著,人顺应天命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坤厚哺育万物,人以天性中的仁爱厚德,才堪以承载万事万物中的人伦纲常。君子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就是一种中庸境界,是圆满的,是没有遗憾和缺陷的,是君子的理想状态。
中国有句古话:“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其实用中庸的思想去理解。一个人摆脱不了生死,生死是命中注定的,期望长生不老才是荒唐的。以平常的和平静的心态去看待生死。富贵在天的“天”,可以理解为天道的意思,天道决定人道,理解了天道,做到了天人合一,也就获得了最大的生命的智慧。天行健,人认识了天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能符合天道。
中庸之道是一种价值观。儒家的伦理思想,在说明人伦关系时错综复杂,但它的核心价值观也即依据是中庸。比如仁义礼智信,这个“仁”,是中庸尺度的“仁”,是不偏不倚的,是公正的,是恰如其分的。人的任何一种情志,都要以中庸为标准,去判断它的价值,而不能有失偏颇。因此,万事万物的判断,都离不开中庸的尺度。孔老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服礼为仁。”,也即符合中庸之道的国家制度,实现了“礼”,也就是实现了中庸之道,也就回归到了“仁”,讲的仁义礼智信,都是和中庸之道相通的。
“中庸之道”通俗的讲就是恰到好处,其实没有这么简单,中庸之道是整个儒家文化的基础,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在于中庸之道的理论,孔二讲的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可谓之中庸。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他们的理论之所以深刻,就是发现和指出了万物的本原,或称本命,这种本命也可以称之天命,或称之天道,用今天的话语表达,就是最基本的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体现出对万物认识的博大精深,无所不包,也因为这种最最普遍性,使中国的儒家文化能够千年不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庸》中庸之道,顾名思义不偏不倚,即采取中间的立场。它的反义词就是过犹不及,过了就如同拔苗助长,不及就如同削足适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