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骨错缝、筋出槽”
(2011-02-17 23:54:21)
标签:
北京汉唐四明医学研究院梁全龙健康 |
分类: 杂谈 |
浅谈“骨错缝、筋出槽”
转摘武医养生的文章
筋出槽、骨错缝的诊断与手法治疗
1 定义
1.1 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1.2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 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但个别显型病例亦可拍摄到错缝的关节X线征,例如腰滑膜嵌顿拍45°斜位(同侧)可见扩大的关节隙(缝)。
1.3 筋出槽与骨错缝的关系:筋出槽一般可以自行恢复解剖位置,而骨错缝常须手法纠正才能整复。筋出槽可以单发,但有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因此临床上常将筋出槽、骨错缝合并诊断。因为难以一一对应西医病名,而暂存如是诊断,有利临床骨伤的诊疗实施。
2 诊断
2.1 有损伤史,但无明显暴力伤害,常于体位改变、持续劳损或年老体弱或无力型体格发生。
2.2 临床症状:疼痛、局郭活动不顺畅,个别症状明显者会出现剧痛。但多酸痛、粘滞痛、隐痛为主,试图改变体位寻找舒适的无痛位而出现特殊体征,常于发病数天而就诊。无肿胀、畸形、红热症状,偶有并发于感冒、劳累、久卧之后。
2.3 X线检查:无明显x线征。
2.4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血沉、白细胞均不高)
2.5 体征检查:功能障碍,但无神经放射痛征,压痛点与痛感点分离,反覆检查压痛出现离散现象,自身健侧对照可鉴别。
3 鉴别诊断:
3.1 二头肌长头滑脱。
3.2 髌骨脱位、肩关节半脱位。
3.3 关节痛: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急性肌筋膜炎、皮神经炎、淋巴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3.4 腰肌劳损、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3.5 孕妇三个月左右下腰痛。
4 治疗:
4.1 手法整复:可选择推拿、按、摩、滚、摇、扳、拍等法进行局部松解、整复其错位的筋骨。手法是其治疗最佳的手段。
4.2 固定:一般不需固定,可建议避免大动作,重体力活动,休息3天左右即可,在一个月内注意适当防护。
4.3 用药:可外用洗伤或热敷,涂擦外用正骨水或云南白药喷雾剂等,对皮肤无刺激作用的药水。内服药可辨证处方,如柴葛解肌汤等。
4.4 练功:可于治疗后采用与手法治疗相类似的运动方式练习,每组12次左右为宜,每日一趟,每趟4组。
5 治疗的评价:
绝大部分的筋出槽、骨错缝可于日久自愈,但易引发功能减退。手法治疗有效,但不像关节脱位那样立竿见影,常于手法整后几分钟自觉好转,并于第2天有明显疗效,因此建议当天不应做其它太多样的治疗,给予1-3天的时间恢复为好。
6 举例说明:
6.1 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髋部筋出槽)
6.1.1 诊断:以14-40岁男性多见,常为瘦小体质,髋部活动受限,无明显疼痛,休息不能缓解数天而就诊,X线正常。
6.1.2 手法:仰卧位屈髋屈膝90°, 医者用肘拔伸1-3分钟。
(1)内收活动3次,然后继续屈髋屈膝,外展接近至床面渐伸至0°位。
(2)嘱自主屈伸髋关节3-5次,无障碍。
(3)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1次(慢)。
(4)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3次(快)。
6.1.3 红外线照射或薰洗20分钟。
6.1.4 嘱休息避免负重3-7天。
6.2 胸肋关节骨错缝
6.2.1
诊断:18-48岁女性多见,常于晨起自觉胸闷,上肢活动乏力,上举时胸助
关节处疼痛,应与肋间神经痛鉴别。
6.2.2 手法:坐位,医者带动患者双手向内交叉于胸前,然后于交叉位上举过头,双手置于脑后,搬双肘向后展肩同时用膝顶患者胸椎(T5为主),使之扩胸1次,然后将双手从头后向外于体例放下,可重覆1-2次。
6.2.3 注意:手法宣轻巧,避免拉伤肩部腱袖。
6.3 胸部岔气
6.3.1 诊断:未充分准备时,突然用力搬重物或不慎背部被冲击或猛然转身而出现胸部疼痛、胸闷不适。
6.3.2 手法:
(1) 理顺胸背部肌肉
(2)患者取坐位,医者双手搬肩臂部,膝顶于背部(肩胛内侧缘中点连线处),向后提拉双臂,使之展胸1次。
(3)双肩挤摇5-6次。
(4)点前心穴1-3分钟(拇指点,向上推至天突)。
(5)仰卧屈臂压胸1次,侧压1次,斜压1次,并提托放下震背一次。
(6)背部拍击法(空掌拍)1-3分钟。
6.4 第五胸椎综合征(背部骨错缝)
6.4.1 诊断:背部反覆发作,T5突起明显,压痛(棘突、上、旁)以年轻男性多见。6.4.2 手法
(1)坐位膝顶展胸法1次。
(2)旋背推棘法(左右)2次。
(3)俯卧压背3遍。
6.5 骶骼关节骨错缝
6.5.1 诊断:于提重物或下蹲作业时,突感一侧骶骼关节弹响而扭伤,活动受限,
检查“4” 字试验(+)。
6.5.2 手法:
(1)仰卧位,屈髋屈膝位,一手握踝,一手扶膝下压,可有弹响声。
(2)俯卧位,托腿后伸,一手切压骶骼部,向后扳髋带动髋骨向背侧伸1次。
6.6 腰椎滑膜嵌顿(腰部骨错缝)
6.6.1 诊断:好发于18-38岁年轻瘦长体形男性。多于晨起下地穿鞋时,突发腰部剧痛,特殊体位绞锁,于扶腰弯向一侧,无法坐下及躺下而就诊,X线无明显异常。
6.6.2 手法:
(1)俯卧,腹部垫枕,双人于肩腋一双踝牵引1-3分钟。
(2)点按痛点(肘按法)1-2分钟。
(3)点委中、委阳、承山各1-3分钟。
(4)腰部斜扳左右各1次。
(5)俯卧于患处红外线照射20分钟。
6.6.3 药物:桃红四物汤4g、金铃子散2g/tid×3。
6.7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后关节错缝)
6.7.1 诊断:腰痛反复发作,平腰畸形,腰肌痉挛,棘突偏歪。多见于运动员及腰部作业者,常由腰椎急性扭挫伤或劳损未得到及时治疗,反复发作而然。X线可见后关节退行性变化。
6.7.2 手法:
(1)推揉:叠掌推法3-5分钟。
(2)肘点L3横突1-3分钟,肘刮法1次。
(3)拍击法、压法各1遍。
(4)腰部斜扳、伸腰3次,伸腿3次。
(5)俯卧点委中、委阳、承山各1-3分钟。
(6)腰部空提法1-3分钟。
6.7.3药物:大活络丹1#Bidx15
6.7.4练功:腰背、腹肌锻炼链20次×4组,×Qn×30
7小结:
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在临床应用
这一学说在唐以前的医著中虽然就有记载,其论点在当时是比较含混的。如《礼记·月令孟秋》中的:"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根据《旦礼记集解》的解释是:"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断,就包含了骨折和筋伤。
《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经过历代医家们长期的临床观查和总结,逐渐丰富和完善了这一学说,成为中医伤科学的特有组成部份。
二十三则中对脚踝部损伤的记述是"轻者尽伤筋肉易治,重者骨缝参差难治……"。骨缝参差不齐是指踝关损伤的"骨错缝"。
一、骨节的开错和微错指外力作用于人提的轻重不同,致伤的程度亦不相同。
二、开错,是指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有明显的临床体征,在X线投影中又确有反映,能够引起医生和患者的注意,因此能获得及时而恰当的治疗。
三、微错,骨节处没有明显畸型,X线摄片无明确显示,但又有临床症状或部分功能障碍,不大引人注意,而被忽视。治疗方法不当,致使病程延长,经久不愈。
四、 "筋出槽",虽然是中医骨科的习惯用语,在各种文献中没有这一病名,但对筋损伤的病理改变文献中确有不少论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骨》中说:"筋之驰、纵、卷、挛、翻、转、离、合,"以及"筋歪","筋走"等等都属于"筋出槽"的范畴。
五、生理上筋附行于骨,或筋伴脉而行,各自都有其起止点,也有其正常顺序和位置。一旦遭受外力的破坏,筋过的运行位置,解剖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临床上的肌健、韧带、筋膜的撕裂、撕脱、粘连、痉挛等等亦都属于"筋出槽"。
六、 "骨错缝"和"筋出槽"既可以同时发生,亦可单独发生。这一学说,是中医骨伤科辩证施治的内容之一。
七、脊椎是人体的中轴,在持重和运动中起很大的作用。构成脊椎的关节较多,解剖结构比四肢复杂,在整个脊椎中,颈椎和腰椎功能活动较大,不适当的运动和劳作是造成脊椎损伤的主要原因。常见的既有急性的损伤,如:颈椎偏歪、环枢椎半脱位、腰椎小关节紊乱和滑膜嵌顿等。其次是脊肋关节,以及骶髂关节。中老年由于生理退化和体质较差椎体失稳,在日常剩活中仅是一般的活动,有时也会造成关节错缝。
仅举几例不同类型的"骨错缝"患者附录于后:以资佐证。
筋出槽与“疼、麻、酸、胀、木”一样,是一种病理在经络穴位上的反映,可能与气血亏虚不能营养经穴有关,其反映的部位不同,出槽的筋的粗细也不同。粗的很容易摸到,而细的有时则细如发丝,很不容易摸到,必须用心体会,其微妙的感觉才会随心应手,此术需长时间的临床体会方可掌握。
正常的筋是松软而伏于肌肉筋槽内的,当筋得不到气血濡养而有病理反映时,其筋会变得紧张疆硬,如绷紧的琴弦样,本来静卧于槽内的筋就离槽而出了。这时你能触摸到,在将其横拨时会应手而滚动,患者在提醒下也能感知弹拨时的响声。而而出槽的筋很细时,术者和患者的感知都是很微妙的。临床上手触知此现象不要因为其不酸、不痛、不胀而忽视,有时它可能正是你的病本所在。
筋出槽的部位找出后就可以用理筋的手法治疗了。我们可以循经横向弹拨,也可用单指或多指轻轻按揉。循经走向做推拿按摩,将疆硬出槽的筋做松做软,筋松软后自然就复位归槽了。很可能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病就好了。
此术得益一好友亲授,愿慧者明达,同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