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分配的失衡使中医人才大量流失国外
(2010-09-12 09:09:35)
标签:
北京汉唐四明
医学研究院
武医正骨
中华武医
杂谈
|
分类:
医话
|
价值分配的失衡使中医人才大量流失国外
中医人才流失,中医西化,中医后继乏人,原因何在?为什么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不愿意读经典?社会转型的现代社会,社会的价值观的取向是否在影响中医的发展?
为什么中医人才流失国外?根本原因究竟在哪?诚然,中医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此时君子非孔夫子的君子,何必羞谈!!
与北京每次4元的针灸诊疗费相比,在东南亚约为每次100元人民币,欧美国家则达到50到100美元,国内大量业务骨干流失海外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使用诊疗设备少,检查和手术不多,收费价格很低。但由于许多中医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明显低于其价值,甚至没有考虑一些额外的消耗,亏损较大。一个后果是,目前多数中医院尤其县级中医院,已有趋向不再姓“中”,改姓“西”了。
“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针灸科医生说,以针灸为例,北京市不分病种、不分病情,一律针刺一次4元(全国各地有所不同,但最高不超过20元)。针灸看起来是把银针刺入人体即可,但扎针毕竟不同于“插秧”,需要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确定取何经何穴,针入是深是浅,留针是长是短,进出针是快是慢……具体到每一操作,不亚于外科手术。而且,针灸要消耗药棉、酒精、针具,用具消毒,床单洗换等,均需费用。
“针刺一次一律4元钱,能说体现了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传统医学的尊重?”这位医生说,病房内心血血压监护1小时10元,监测1天240元。而将病房36个病人全部针灸一次,不过144元。一个针灸医生的辛勤付出,甚至不如一台监护机器。
与西医院一样,中医院也是以药品收入为主的补偿方式。这样,一方面中医医疗服务的定价偏低,另一方面中医医疗服务又少有收费较高的大型检查、手术或进口西药,常用的中药饮片也很便宜,造成了收入与成本不配,影响了中医院特色和发展。于是,为增加收入,越来越多的中医院向西医院“看齐”。
好多中医都出国了,在国外他们身价倍增。很多国内同行会有如此的感慨,比如,与北京每次4元的针灸诊疗费相比,在东南亚约为每次100元人民币,欧美国家则达到50到100美元,于是国内大量的业务骨干流失海外。再这样下去,将来中国只是针灸的‘故乡’了。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我随机调查了一些学生,相当多的同学对中医未来深表担忧,近半的人表示将来不会从事中医工作。原因之一是觉得目前中医收费太低。他们说,如果可能更愿意采用西医的方法去给病人看病。
中医队伍的弱化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减少,名家越来越少见了。如果一个人看病遇到了不高明的医生,会逐步形成“中医没水平的印象”。事实上,并非中医治不了,而是有水平的中医越来少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