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红色旧址:邓子恢故居
.
岳允富/文
.
邓厝邓子恢故居隆德堂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东肖镇,龙岩八景之一的"奇迈岚风"九峰岽山脉的邓厝村,是一座典型而具有闽西风格的厝楼结合、建筑精致严密的三进大院。隆德堂始建于清康熙癸酉三十二年(1693)年。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进式两边房土木结构围合院,100多个房间,9个厅堂,作为祖堂、议事堂、会客堂……上下6个楼梯,4条回廊,还有两口清泉水井和主副楼防火墙。但自1928年3月“后田暴动”后,前厅、中厅、后楼及部分厢房均遭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3次纵火焚烧,变成一片废墟,仅剩大门、围墙和础基。
.
解放后党和政府很重视,曾几次拨款基本按原样复建,由土木结构改为砖瓦混凝土结构,木质柱子与栏杆改为水泥圆柱子与花格栏杆,现保存完好。该故居是邓子恢早年生活、学习、成长和从事革命活动的所在,是邓子恢人生的起点,思想的启蒙地,也是闽西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201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在革命年代,隆德堂走出了邓子恢夫人黄秀香,邓子恢侄子邓复生,堂侄邓秋源,原县苏维埃主席邓潮海堂侄、红军排长邓明海,邓厝村党支部书记邓起荣等二十多位革命烈士。今天的隆德堂不仅仅是一座老房子,更是福建老区革命遗址、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新罗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里面还设有“东肖红色小课堂”“东肖红色小剧场”,成为了龙岩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有关资料摘自网络)
.

邓厝村村口的巨石铭文:邓子恢故居
.

邓子恢故居片区总平面图(远期)
.

邓厝村宽阔的广场
.

.

.

.

大门前外灰坪上矗立着两根石旗杆,用阴文镌刻文字,分别是道光和咸丰年间所立。
.

.

“庆昌和“商号系由邓子恢的堂兄邓庆昌所主导经营的邓子恢家族产业,1918~1927年,邓子恢在此做了近十年店员。
.

“庆昌和”商号简介
.

大门前有水塘。
.

.

隆德堂简介
.

邓子恢故居外大门。外大门两边对联为“隆礼由时迎驷马”“德星聚处占群龙”横批“紫金呈瑞”,隆德堂由此得名。
.

隆德堂,这座具有闽西风格的厝楼结合,建筑精致的三厅二进式土木结构的建筑,就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国农村、农业工作领导人邓子恢的故居。
.

.

内大门门楣上有一匾额:隆德堂。隆德堂是邓子恢及陈庆隆、郭滴人、陈品三、罗怀盛、陈明、章独奇、林仙亭、曹菊如等同志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是闽西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
.

.

.

.

大厅四周墙上的文字和图片向游客展示邓子恢生平事迹。
.

.

.

.

.

.

二进院有楼
.

.

.

.

.

.

.

左右有上下楼木梯
.

.

邓子恢的卧室座落在“隆德堂”主厝二楼的小房间。
.

邓子恢卧室。邓子恢在这里写下了大量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进步文章,并创造了闽西革命五个第一:出版闽西第一篇进步文章;成立闽西第一个农协会;成立闽西第一个农民党支部;成立第一个农民劳动合作社;成立闽西第一个农民武装队伍。
.

二楼的过道及木栏
.

二楼中堂
.

二楼会客厅堂
.

厅堂墙上的邓子恢肖像
.

习近平看望慰问老接头户交通员陈满珠
.

.

二楼俯视楼下
.

.

.

.

.

.

邓子恢故居外景
.

外景水塘
.

邓子恢故居外景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