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对外经贸大学职前大讲堂归来

标签:
职场就业大学生校园对外经贸大学 |
分类: 职场小说:第N种危机 |
一个偶然的机会,对外经贸大学就业中心的周主任听到了我的一场职场讲座,感觉有必要让经贸大即将走入职场的毕业生们都听听,时值毕业季节来临,即将步出校门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们怀着对职场的憧憬和畏惧交织的心态,在一个闷热的周五晚上,来到经贸大的求真楼一起探求职场的奥秘。
周主任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数据,据某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经贸大的学生就业率数年高居北京高校的榜首,三年内的跳槽率也居各高校的榜首,但是在经贸大毕业生云集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能做到合伙人、高管的经贸大毕业生比率却很小。所以该校十分关注毕业生的长远职业规划,希望他们将来都能成为栋梁之材,而不仅仅是拥有一份体面的高薪工作。
周主任的良苦用心深深打动了我,之前还很少见到有学校会对本校的毕业生动向做如此细致的调查和分析的,外经贸大老师强烈的市场意识让我颇为叹服。中国多年的教育体系导致,很少有学校能够认识到学生其实就是学校的产品,学校应该对其颁发了出厂合格证的学生们肩负起哪些售后责任。很惊喜经贸大学的老师竟然率先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有的放矢地给他们即将向社会交货的新产品们安排了职前教育。
我的讲座依旧是突出实用性和实战性,两个半小时下来,离场者寥寥,事后清华出版社的小伙子问我:“很多人讲座中途都会走掉不少人,叶老师你每次讲座观众都能从到坐到尾,你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我的办法很简单,很多演讲者讲座的时候不看台下,或者只盯一个地方看,他/她没看到的人就可以悄悄溜走了,而我,讲座的时候喜欢眼珠子乱转,这边看看,那边看看,看谁有坐不住的倾向,我就盯着他/她使劲看,这样人家就不好意思走了。
当然,我的演讲有内容也功不可没,我就不自己夸自己了。
不过外经贸大的学生的确阳光,当我再次调查大家认为职场是厚黑的还是阳光的,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举了厚黑,别的学校举厚黑的人数都要超过一半。衷心祝福这群阳光的学子,心中有阳光,他们的前途应该会更加灿烂!
记录一下被提问的内容:
1.国企和外企对人才的要求有什么不同?什么样的人适合去国企,什么样的人适合去外企?
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很反动,就不记录在案了。
2.学行政管理的人想改行做市场工作,想出国读MPA再工作两年,然后回国,这个计划可行吗?
答:如果目的是回国做市场工作,那么读完MPA直接回国就好了,因为在国外很难找到相关的工作,我认识几个在美国名校读了MPA想留在美国,最后都改行做Accounting和Financial Analysist了。还有市场工作的地域性非常强,在欧美的做法就互不相同,中国又有自己的市场特色,所以不如早些在国内积累相关经验。
3.大一学信息管理的,如何从现在开始就规划自己未来的择业方向?
答:先留心师哥师姐们的就业方向,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行业类型,在假期寻找相关的打工经验,多了解关注那个行业的动态,找心仪公司的网站、财报深入了解,积累自己在该行业的相关临时工作经验,做到有的放矢。
4.在写简历和面试的时候,是否可以夸大自己的能力和工作经验?不会的也说会,没干过的说干过?
答:绝对不建议这样做。如果你不会某项技能想冒充会,请务必确保在写入简历到面试前的期间学习并掌握这项技能,不然面试时万一穿帮将会失去所有机会,即使侥幸被录用,在工作中穿帮将会带给你难以逆转的诚信危机,失去老板和同事们的信任,从而长期影响职业生涯。
5.女性在职场上是否会遭遇不公平待遇,比如跟男性同工不同酬?
答:原则上国企和外企都没有这样的依据,私企可能因老板的观念而异。国企还是看学历职称定基础工资、论资排辈为主,外企还是看工作经验和能力为主。但是部分女性难免在后期从能力、技术层面、战略高度上难以跟男性抗衡,尤其是有了家庭和孩子后,女性的侧重点会逐渐偏离职场,所以在工作能力和效率上难以跟大多数男性抗衡,才因职称、职位上的差异导致跟男性的薪酬差距,原则上不能算是不公平待遇。
差不多有十多个问题,毕竟岁数大了,一下子想不起来这么多,姑且先记录到此。
图片一:会后和部分热心听众合影,叶某被淹没在花海中了
http://s5/middle/6066f84at89e6ad54a964&690
图片二:会场一角
http://s7/middle/6066f84at89e6aec2e19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