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学习笔记一
(2020-07-09 11:15:44)前段时间,我基于语文教学中汉字教学和学习的困难,拟从汉字字根出发,找一套适合汉字教学的方法,从而按照汉字字根写出了一系列的探索短文。为搞好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下一步我要和老师们一道来学习“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囿于精力有限,汉字字根的教学探索只能偶尔为之,但不会放弃。为了分享陈博士的最新理论成果,也为了克服自己的学习惰性,特把学习笔记公诸于自己的博客。希望志同道合者一同学习讨论!
陈静静《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之
序言学习笔记
1.在校学生大体有两个类型:学困生和学优生。
学困生在学校里没有归属感,没有表达机会,常常被遗忘,体会到学习是痛苦的。很难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从此与学习绝缘。
学优生参与学校活动的机会多,有更多的话语权,因学业成绩优秀,获得了大学及更高学府的入场券。按:这类学生大体又可分为两类:一部分学生依然感觉学习是痛苦的,取得高学历后,满足于现状,放弃了学习和进一步的探索,思想高度和思维深度定格于此;另一少部分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在某一领域拓展不已,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这一部分人,基于爱好兴趣,养成了终生思考、学习的习惯,思想和思维处于永远开放的状态。
2.陈博士观摩了3000多节课,观察了5000多位学生的完整学习过程,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学习过程进行了分析,与老师们共同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形成了新课堂研究的方法——基于焦点学生完整学习历程观察与关键事件分析。
3.陈博士列举了课堂中的几个现象:学困生为什么越来越多?有些学生小学、初中学习不错,高中时为何成绩下滑?学生为什么没有持续的学习兴趣?成绩好但创新能力为何差?并坦言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症结,正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
4.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措施:走“学习共同体”之路,关键是“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变革,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5.陈博士要做的,不是推广一种方法,而是唤醒每一个人参与到教育生态的重构当中来。